本书共分三个部分, 内容包括: 地理科学知识与运用、教学知识与运用、教学设计。
《2013中公教师考试·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最新版)》是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相关专家在深入研究历年教师资格考试真题及最新考试大纲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本教材,从考试大纲出发精心提炼考点,帮您明确复习重心;深入研究具有高针对性的复习策略,助您准确聚焦考点复习方式;合理安排紧密契合考点的知识梳理,帮您全面掌握相关复习理论;完美结合精彩的考题再现,助你突破思维瓶颈、零距离体验考场;适时搭配强化训练,全面满足您的复习要求。让你真正一书在手,考试无忧。
第一部分 地理科学知识与运用
第一章 地理科学基础知识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考点聚焦
第一节 地理科学基本概念及地理过程
考点梳理
一、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
一 区位
二 地理位置
三 区域
四 循环
五 景观
六 网络
七 等级
八 时空耦合
第一部分 地理科学知识与运用
第一章 地理科学基础知识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考点聚焦
第一节 地理科学基本概念及地理过程
考点梳理
一、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
一 区位
二 地理位置
三 区域
四 循环
五 景观
六 网络
七 等级
八 时空耦合
九 机制
十 模型
二、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
一 地理科学基本公理
二 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
三、地理过程
第二节 地理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学科特点
考点梳理
一、地理科学的基本思想
一 自然地理的重要思想——系统的思想
二 人文地理的核心思想——区位论的思想
二、地理科学的基本方法
一 综合分析法与比较法
二 地图法
三、地理科学的学科特点
一 综合性
二 区域性
三 空间性
四 动态性
第三节 人地关系理论
考点梳理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 古代中外人地关系理论
二 近现代人地关系理论的发展
三 现代人地关系理论
二、我国人地关系的发展现状
三、人地关系的发展趋势
一 清洁生产
二 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三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原则
四、不同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理论
一 环境决定论
二 适应论
三 生态论
四 环境感知论
五 文化决定论
六 和谐论
第四节 利用地理科学的一般方法解决问题
考点梳理
一、地理学研究的程序和模式——传统的经验归纳模式
一 确定研究课题
二 积累知识,搜集资料
三 观察、实验
四 抽象、概括、判断、推理
五 提出假说理论
二、地理空间思维
三、运用地理思想方法研究地理问题
强化训练
第二章 自然地理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考点聚焦
第一节 宇宙与地球
考点梳理
一、宇宙
一 宇宙大爆炸假说
二 恒星演化的主要阶段
三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和意义
二、太阳系和地月系
一 太阳的圈层结构
二 太阳系的组成及八大行星的基本特征
三、地球的演化
一 地质年代的划分
二 板块构造学说
四、外力作用及各种地貌类型
一 影响地表形态的外力作用
二 各种地貌类型的特征
第二节 宇宙中的地球
考点梳理
一、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一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二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三、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一 地球运动
二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四 如何判别时间要素和南北半球
五 有关地理计算
四、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考点梳理
一、地壳的物质循环
一 地壳中的主要化学元素
二 三大类岩石
三 地壳的物质循环
二、内外力作用
一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二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三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三、大气的基本知识
一 大气的垂直分层
二 大气的受热过程
三 气温垂直递减率
四、风、天气系统和气候
一 风的形成
二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三 天气系统
五、水循环
一 过程和主要环节
二 水循环的意义
六、洋流分布及其影响
一 洋流及其分类
二 全球洋流
三 洋流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四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考点梳理
一、地理环境各要素对气候的影响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
一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第五节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点梳理
一、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 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二 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 全球气候变化
二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以水资源为例
一 水资源的组成及其分布
二 水资源与古老文明的诞生
三 水资源与人们的生产活动
四 全球水危机
四、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一 地质灾害
二 气象灾害
三 海洋灾害
四 生物灾害
五 人为自然灾害
五、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
强化训练
第三章 人文地理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考点聚焦
第一节 人口与城市
考点梳理
一、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二、人口迁移
一 人口的迁移
二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三、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形成原因
一 城市形态
二 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三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四、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一 城市的不同等级
二 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
五、城市化及其影响
一 城市化及其标志
二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三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城市问题的解决措施
第二节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考点梳理
一、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
一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二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三 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二、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地域
一 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二 工业地域
三、地域联系
一 交通运输
二 邮电通信
三 商业
四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考点梳理
一、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二、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三、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 可持续发展
二 中国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强化训练
第四章 区域地理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考点聚焦
第一节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考点梳理
一、区域
一 概念
二 特征
三 划分方法
二、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差异
一 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 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人文景观的影响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
二 典型事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三 区域发展阶段
第二节 区域可持续发展
考点梳理
一、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一 荒漠化的防治 以西北地区为例
二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二、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一 能源资源的开发 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二 河流的综合开发 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三、区域经济发展
一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二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第三节 区际联系
考点梳理
一、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以我国的西气东输为例
一 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概况
二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典例——西气东输工程
三 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四 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及影响
二、产业转移 以东亚为例
一 概念
二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三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强化训练
第五章 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考点聚焦
第一节 世界地理
考点梳理
一、全球地表形态与气候
一 全球海陆分布
二 全球气候
二、居民与聚落
一 世界人口
二 世界的人种
三 语言
四 宗教
五 聚落及其类型
六 乡村和城市
七 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八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三、发展与合作
一 国家和地区概况
二 国家的分类
三 国界与领土
四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五 国际合作
六 重要的国际组织
七 可持续发展
四、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一 亚洲的地理位置
二 亚洲的面积和地区划分
三 亚洲的地形
四 亚洲的河流和湖泊
五 亚洲的气候
六 人口最多的大洲
七 多样的地域文化
八 经济发展的差异
九 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准
五、西半球的国家——美国
一 自然地理概况
二 移民国家的居民
三 发达的农业
四 工业强国
第二节 中国地理
考点梳理
一、中国的地形
一 地势
二 地形特点及意义
三 主要山脉
四 主要地形
二、中国的气候
三、中国的河流与湖泊
四、中国的自然资源
一 基本特征
二 水资源和水能资源 总量丰富,分布不均
三 土地资源 类型多样,比例不当
四 矿产资源
五 海洋资源 条件优越,类型丰富
六 森林资源
七 草场资源
五、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
一 中国的位置
二 中国的疆域
三 疆界和邻国
四 我国的行政区划
六、中国的人口与民族
一 中国的人口
二 中国的民族
七、中国的农业
一 种植业
二 林业
三 牧业
四 水产业
五 我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八、中国的工业
九、中国的交通、商业和旅游业
一 交通
二 中国的商业
三 中国的旅游业
强化训练
第六章 地理图表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考点聚焦
第一节 地球仪与地图的应用
考点梳理
一、地球的基本知识
二、地球仪
一 组成要素
二 经纬度与经纬网
三 几条重要的经纬线
四 经纬网的应用
三、地图学基本知识
一 地图上方向的判读
二 比例尺
三 图例和注记
四 等值线图
第二节 日照图的判读及解析
考点梳理
一、确定南、北半球或南、北极
二、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三、时间的确定
四、季节或日期的确定
五、太阳高度
六、昼夜长短
第三节 地理图表的绘制
考点梳理
一、柱状图
二、线状图
三、扇状图
四、饼状图
强化训练
第七章 地理实践活动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考点聚焦
第一节 地理实践活动概述
考点梳理
一、地理实践活动的含义
二、地理实践活动的功能
一 拓展知识领域,培养地理技能
二 掌握地理过程与方法,培养探究能力
三 锻炼非智力因素,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地理实践活动的原则
一 主动性原则
二 发展性原则
三 整体性原则
四 地方性原则
第二节 地理实践活动类型
考点梳理
一、地理观测类
一 气象观测
二 天象观测
三 测定当地纬度和经度
二、野外考察类
一 地形观察
二 河流及海岸观察
三 土壤和天然植被观察
三、地理调查研究类
一 地理调查研究的内容
二 地理调查的主要步骤
四、教具制作类
一 教具制作内容
二 地理教具制作的原则
三 教具制作要求
五、宣传展览类
一 地理讲座
二 地理墙报、地理板报与地理橱窗
六、地理写作活动
第三节 地理研究性学习
考点梳理
一、地理研究性学习与地理教师
一 促使地理教师学会科研方法
二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三 促进地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二、地理研究性学习与学生
一 学生获得亲自参与地理科学研究的体验
二 提高学生发现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四 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
五 培养了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六 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一 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要求
二 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类型
三 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
四 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步骤
第四节 地理实践活动
考点梳理
“土壤观测”的活动设计
强化训练
第二部分 教学知识与运用
第一章 高中地理课程的基础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考点聚焦
第一节 高中地理课程概述
考点梳理
一、高中地理课程的性质和作用
二、高中地理课程的特点
一 地理课程的综合性
二 地理课程的地域性
三 地理课程的实用性
四 地理课程的创造性
五 地理课程的时代性
六 地理课程的开放性
三、高中地理课程的功能
第二节 高中地理课程设置与设计思路
考点梳理
一、课时与学分设置
二、特点评价
第三节 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与培养目标
考点梳理
一、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 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二 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三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四 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五 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二、高中地理课程的培养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二 过程与方法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地理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教材研究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考点聚焦
第一节 地理教学的基本方法
考点梳理
一、地理教学方法的概念、特点及作用
一 地理教学方法的概念
二 地理教学方法的特点
三 地理教学方法的作用
二、地理教学方法的分类标准
三、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
一 讲授法
二 谈话法
三 读书指导法
四 板书、笔记法
四、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
一 演示法
二 参观法
五、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方法
一 地图法
二 “纲要信号”图示法
六、以自学或探究为主的方法
一 程序教学法
二 自学辅导法
三 发现法
四 “读议讲练”法
七、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
一 练习法
二 实习法
八、地理教学方法的优选
第二节 地理教材研究
考点梳理
一、我国中学地理教材的发展、变化与改革
一 清末至民国初期的中学地理教材
二 上世纪20年代至1949年的中学地理教材
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1957年的中学地理教材
四 1958年至1966年的中学地理教材
五 1978年至1991年的中学地理教材
二、我国高中地理新课程四种版本教材的特色
一 基本呈现方式统计
二 基本内容及编排体系比较
强化训练
第三章 地理教学基本技能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考点聚焦
第一节 地理课堂导入技能
考点梳理
一、导入技能的构成要素
二、导入技能的基本要求
三、导入的基本类型
第二节 地理课堂提问技能
考点梳理
一、地理课堂教学提问的基本过程与功能
二、提问的基本类型
一 根据教学要求进行分类
二 根据问题的内部联系分类
三、提问技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四、提问技能训练的主要方法
第三节 地理课堂语言技能
考点梳理
一、地理课堂教学中语言的功能与要求
一 地理课堂教学语言的功能
二 地理课堂教学对语言的要求
二、地理课堂教学语言的分类
一 一般教学语言与地理专业语言
二 描述性语言与论述性语言
三、地理课堂教学语言的作用
一 教学语言是构成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
二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和教育学生最主要的手段
三 教学语言是启发学生思维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四 教学语言是学生学习普通话的范本
四、地理课堂教学语言技能训练
一 地理课堂教学语言技能训练技巧
二 影响教学语言表达的心理障碍克服法
五、地理课堂教学体态语言的形式及使用技巧
一 表情语
二 目光语
三 身势语
四 手势语
六、地理课堂教学体态语言使用原则
一 整体协调原则
二 审美性原则
三 可接受性原则
四 最优搭配原则
第四节 地理课堂教学的结束技能
考点梳理
一、地理课堂教学结束的功能
二、地理课堂教学结束的类型
三、结束技能运用的基本要求
第五节 地理课堂教学的组织技能
考点梳理
一、地理课堂教学组织功能与构成
一 地理课堂教学组织功能
二 地理课堂教学组织的构成要素
二、地理课堂教学组织的类型
一 管理性组织
二 指导性组织
三 诱导性组织
三、地理课堂教学组织技能训练原则
一 了解学生,尊重学生
二 注意方式,把握时机
三 明确目的,教书育人
四 灵活应变,因势利导
第六节 地理课堂教学的“三板”技能
考点梳理
一、地理板书的功能
一 明晰思路,突出重点
二 构建框架,增强记忆
三 激发兴趣,启发思维
二、板书设计的基本要求
一 科学性
二 整体性
三 启发性
四 美感性
三、地理板图、板画技能
一 地理板图、板画的基本特点与作用
二 地理板图、板画的基本类型
三 地理板图、板画的基本要求
四、地理课堂教学“三板”技能的训练
一 板书技能训练的原则
二 板图、板画技能训练的原则
第七节 地理说课技能
考点梳理
一、说课技能的构成要素
一 构思技能
二 组织技能
三 表述技能
四 答辩技能
二、说课的基本原则
一 科学性原则
二 实效性原则
三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四 创新性原则
三、说课的主要内容
一 说教材
二 说学情
三 说教法
四 说学法
五 说教学过程
六 说板书设计
四、说课技能训练
一 说课准备
二 说课的方法与技巧
强化训练
第四章 地理教学媒体的使用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考点聚焦
第一节 地理教学媒体
考点梳理
一、地理教学媒体的含义
二、地理教学媒体的类型
一 传统地理教学媒体
二 现代地理教学媒体
第二节 常见地理教学媒体的使用
考点梳理
一、地图、图表的使用
二、地理标本、地理模型的使用
三、地理图片的使用
四、电教媒体的使用
强化训练
第五章 地理教学评价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考点聚焦
第一节 地理教学评价概述
考点梳理
一、地理教学评价的定义
二、地理教学评价的目的
三、教学评价的主要理论依据
一 多元智能理论与教学评价
二 建构主义思想与教学评价
三 后现代主义与教学评价
第二节 地理教学评价的原则
考点梳理
一、发展性原则
二、全面性原则
三、多样性原则
四、多主体性原则
五、客观性原则
六、指导性原则
第三节 地理教学评价的分类
考点梳理
一、按照功能分类
一 诊断性评价
二 形成性评价
三 终结性评价
二、按照基准分类
一 相对评价
二 绝对评价
三、按照目的分类
一 激励性评价
二 甄别性评价
三 发展性评价
四、按照表达分类
一 定性评价
二 定量评价
第四节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评价
考点梳理
一、以提高教学水平为目的的教学评价
一 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导向和激励功能
二 淡化评价的奖惩功能
二、强化师生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
一 教师不仅应成为评价的主体,更应成为教学评价的组织者与实施者
二 教师参与教学评价方案的制定
三 教学评价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前提下强化定性评价
四、注重学生的态度、情感与创造性的评价
第五节 教学评价方案的编写与实施
考点梳理
一、教学评价方案的编制
一 学生学习表现指标
二 教师教学行为指标
三 教师基本素质指标
四 教学特色指标
二、教学评价方案的实施
一 过程评价
二 结果评价
强化训练
第三部分 教学设计
第一章 地理课堂教学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考点聚焦
第一节 地理课堂教学的概述
考点梳理
一、地理课堂教学的特点与作用
一 地理课堂教学的基本特点
二 地理课堂教学的作用
二、地理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
一 组织教学
二 检查、复习
三 导入新课
四 学习新教材
五 巩固新教材
六 布置作业
三、地理课堂教学的类型
一 新授课
二 绪论课
三 综合课
四 观察课、实验课
五 练习 复习 课
六 检测课
第二节 地理教材分析
考点梳理
一、地理教材的基本认识
一 地理教材的基本含义
二 地理教材内容的选择
三 地理教材的主要作用
二、研究地理教材
一 研究地理教材基本步骤
二 地理教师研究教材的基本条件
三 研究地理教材的主要方法
三、重难点的确定
第三节 学情分析
考点梳理
一、研究学生的基本内容
一 学生的知识情况
二 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 学生的生理特点
二、研究学生的方法和要求
一 自然观察法
二 谈话法
第四节 教学目标的制定
考点梳理
一、地理新课程教学目标
二、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分类
一 地理教学认知领域教学目标
二 地理教学动作技能领域教学目标
三 地理教学情感领域教学目标
三、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编写
一 “ABCD”模式
二 内外结合
强化训练
第二章 地理教学的实施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考点聚焦
第一节 地理教学方法分析
考点梳理
一、地理教学方法的概念
一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最终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
二 教学方法具有双边性和互动性
三 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等因素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二、地理教学方法的作用
一 得当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 恰当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
三 适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第二节 地理教学媒体的使用
考点梳理
一、地图、图表的使用
一 选图恰当,紧扣主题
二 挂图位置得当,便于教学
三 指图准确,语言恰当
四 用图讲解方法得当
二、地理标本、地理模型的使用
一 地理标本的使用
二 地理模型的使用
三、地理图片的使用
四、电教媒体的使用
一 展示真实的地理事物,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形成地理表象
二 改进地理教学信息的传递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地理概念、地理原理等理性知识
三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四 设计多种学生活动,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学习过程
第三节 地理教案的撰写
考点梳理
一、地理教案的构成
二、地理教案的编写格式
一 地理教案的编写格式
二 地理教案的编写
强化训练
第三章 教学设计经典范例
教学设计一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教学设计二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中公教育 教师资格考试课程体系
中公教育 全国分校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