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约束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协调发展:以张掖市为例
定 价:85 元
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抱歉,本教材暂不参与当前样书赠送活动!
- 作者:王录仓,张云峰,王航著
- 出版时间:2017/3/1
- ISBN:9787030521910
- 出 版 社:科学出版社
适用读者:本书适用于劳动力研究者
- 中图法分类:F323.6
- 页码:262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K
- 字数:(单位:千字)
本书系统分析张掖市劳动力配置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全面评估水资源对劳动力和经济的承载能力,审视城乡差异对剩余劳动力的“推拉”影响,剖析影响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因素,分析水资源约束下的剩余劳动力分层次转移规模,从空间、要素、体制机制的角度提出劳动力转移和城乡协调发展的措施。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乡协调发展是各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普遍现象,也是我国实现“五个统筹”、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目前中国已进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期,城市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时,中国依然面临着严重的农村滞后,农民增收缓慢,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差距不断拉大的困境。按照经典的发展理论及其国际经验,城市化是一种经济、人口、文化、景观转换的过程,是城乡互动发展的结果,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城乡互动链条中的关键环节。本书将研究区重点界定为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具体以黑河流域张掖市为案例)。在理论上,研究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约束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协调发展的影响,挖掘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乡协调发展的耦合机制,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协调发展在水资源变化、制度创新和产业结构演变三重相关因素下的过程。在实践上,寻求特定环境条件下城乡人口迁移和城乡协调发展的道路及制度建设。这对于解除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压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
对内陆河流域而言,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乡协调发展除了受经济条件、体制条件的制约外,尤其还深受水资源条件的约束。由于受资源性缺水和结构性缺水的双重约束,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用水,农业用水挤占工业和城乡生活用水,形成水资源分散、高耗、低效利用的格局,其矛盾的焦点在于城-乡互动链条,问题的关键在于中游绿洲区域。其内部约束机制是: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高强度占用水土资源-结构单一、比较效益低下-农村劳动力迁移机会不足-农村劳动力的刚性约束;工业化发展有限一城镇化发育不足-对劳动力转移的吸纳能力有限。外部约束机制是:在现行制度约束下土地资源、经济资源、社会公共资源在城乡间、产业间的差异分配,一定程度上又妨碍了劳动力转移和城乡协调发展。因此,必须将人口转移、产业转化和城镇化统一起来考虑,在空间过程、空间机制、空间格局的耦合关系中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协调发展问题。
王录仓,博士,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寒区、旱区人居环境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100余篇获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张云峰,博士,盐城师范学院副教授,九三学社社员。主要从事沉积地貌与环境演变,人类活动环境效应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1项,参与国家、省、市级课题十余项;在Acta Oceanologica Sinica、《地理科学》、《地理研究》、《海洋通报》等国内外学术朗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
王航,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城乡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现就职于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参与完成《上海市闽行区都市现代农业产业规划》《上海市金山区现代农业组团总体规划》《新疆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乌昌绿谷)规划》等项目,发表论文10余篇。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选题背景/1
第二节 研究意义/7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10
第二章 理论基础/13
第一节 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13
第二节 城乡协调发展理论/22
第三章 张掖市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城乡系统现状/42
第一节 农村劳动力现状/42
第二节 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47
第三节 城乡系统现状/52
第四章 水资源约束下的劳动力承载量/63
第一节 水资源约束性/63
第二节 水资源承载力/77
第五章 城乡发展差距与协调性/83
第一节 城乡发展差距/83
第二节 城乡综合协调性/107
第六章 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112
第一节 自然地理因素/112
第二节 城乡经济因素/117
第三节 农民自组织能力因素/122
第四节 城乡基础设施配套因素/126
第五节 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因素/128
第六节 城乡体制和制度障碍因素/130
第七章 水资源约束下的农村劳动力的分层次转移/141
第一节 第一层次转移:农业内部转移/141
第二节 第二层次转移:农业向非农业转移/146
第三节 第三层次转移:农村向城镇转移/153
第八章 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协调的总体思路/161
第一节 动力机制/161
第二节 总体思路/163
第九章 城乡经济协调/166
第一节 加快农业产业化,促进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167
第二节 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促进非农转移/177
第十章 城乡空间协调/196
第一节 加快新农村建设,化解剩余劳动力/196
第二节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吸纳剩余劳动力/200
第十一章 城乡联系网络协调/212
第一节 城乡基础设施网络化/212
第二节 加强经济联系网络化建设/216
第三节 构建社会联系网络/218
第十二章 推进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221
第一节 完善城乡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221
第二节 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均等化/222
第十三章 城乡生态环境协调/225
第一节 加强生态功能区建设/225
第二节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229
第十四章 建立健全劳动力转移和城乡协调发展的制度/232
第一节 城乡水资源管理制度/232
第二节 城乡土地管理制度/237
第三节 城乡人口管理制度/246
第四节 城乡社会保障制度/251
参考文献/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