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花鸟技法教程(第三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定 价:65 元
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抱歉,高等教育出版社不参与样书赠送活动!
- 作者:于光华 著
- 出版时间:2017/12/1
- ISBN:9787040466621
- 出 版 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J212.27
- 页码:299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3
- 开本:16开
- 字数:(单位:千字)
《写意花鸟技法教程(第三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一本关于如何学习、实践、掌握以及欣赏写意花鸟画的技法类图书。作者依据其在中央美术学院20年来从事写意花鸟画学习、教学、创作与研究的成果,分别从临摹、写生、创作三方面,结合大量的经典作品分析,引导学习者进行写意花乌画的系统学习。《写意花鸟技法教程(第三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既可作为美术院系学生的花鸟画专业教材,也适用于各地大中专院校的青年教师作授课参考,还可作为广大花鸟画自学者系统学习的入门书。
笔者长期从事写意花鸟画的教学与创作,在甘苦自知之外,也出于教学需要,将一些经验与思考诉诸文字。本书的前身《放纵理性·意笔花鸟教学讲座》即是早期教学成果的阶段性总结,内容主要涉及临摹、写生、创作的一些基本问题。该书于2002年出版后持续受到各界读者喜爱,笔者在倍感欣慰之余,也更觉责任之重。
近年来,写意花鸟画创作与教学皆呈现活跃之势,这无疑令人欣喜,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如创作者文化立场的失衡、创作理念的偏颇、对艺术规律认识的模糊等。有鉴于此,对写意花鸟画传统体系的梳理,对视觉形式规律的总结以及教学方法的探求仍显得十分必要。这次再版正是本着上述想法,重点加强了基础内容的系统性、基本规律的联系性以及作为教学体系的渐进性与互融性等深层内容。基础方面,不仅增强了技术内容,如对绘画工具及其使用效果等的介绍,还对构成写意花鸟画主要基础的梅、兰、竹、菊、荷等重要题材进行详细阐述,对历代大师名作进行具体分析,以揭示写意花鸟画的笔墨语言、章法布局等普遍规律。对规律的总结则以“布白”为挈领,对中国画的“势”以及气势的“起承转合”等规律进行较为深入的论述。教学体系的总结则在“临摹、写生、创作”这一科学体系基础上,重点强调了其间的具体联系与互融,对“没骨”教学的经验与意义也进行了总结。同时,为强化课堂教学效果,还增加了学生作业点评、章节内容提示以及思考与练习问题预设等,使教学基本内容在“动手、思考、总结、提高、创造”的实践过程中深入读者的技能体系之中。
中央美术学院的写意花鸟画教学有着久远而深厚的传统,本书不过是笔者近年来教学经验与思考的又一次阶段性总结,倘能对这一教学传统有所增益,对广大读者,尤其是立志从艺的莘莘学子有所启发,则我愿足矣。既是经验总结,不足与偏颇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方家教正。
最后,真诚地向高等教育出版社各位同仁的细心与耐心表示深深的敬意!对各位中国画同道付出的辛苦表示深深的谢意!
引言
第一章 综述篇
第一节 “写”和“意”
第二节 花鸟画的历史
一 花鸟画孕育期
二 以工笔为主的花鸟画成熟期
三 文人写意花鸟画初兴期
四 文人写意花鸟画繁盛期
五 写意花鸟画多元发展与创新期
第三节 工具材料
一 笔
二 墨
三 纸
四 砚
五 色
六 水
七 案头
八 绘画姿态
第四节 中国画的书法造型基础
一 毛笔与书法、绘画的适应性
二 书法、绘画作品的构成
三 毛笔的运动方式
四章 法构成
五 书法在中国画中的体现
第五节 布白
第六节 形式结构特征
第七节 题款与钤印
一 款记的作用
二 款记的内容与形式
三 钤印的种类与形式
第二章 临摹篇
第一节 临摹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一 临摹是学习花鸟画最好的入门途径
二 通过临摹掌握花鸟画的笔墨语言
三 通过临摹体会花鸟画的艺术传统
第二节 花鸟画临摹的不同角度
一 从书法入手,参悟画理画法
二 从“笔墨结构”入手,解读意象造型规律
三 从气韵境界入手,感悟作品的精神意蕴
第三节 临摹的步骤与方法
一 临本的选择与解读
二 由工及写,由简入繁
三 临摹要解决的问题——技、道合一
四 临摹的路子
五 临摹的方法之一:对临
六 临摹的方法之二:背临和意临
七 临摹的方法之三:变体临摹
第四节 临摹历代大师作品
一 林良
二 陈淳
三 徐渭
四 八大山人
五 吴昌硕
六 任伯年
七 齐白石
八 黄宾虹
九 潘天寿
第五节 临摹的课时安排
附:学生临摹大师作品点评
第三章 写生篇
第一节 写生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一 加深对客观对象物理结构的认识
二 已有技法的运用
三 新的艺术语言的形成与探索
四 创作素材的积累
五 灵感的激发与意象的综合
第二节 花鸟画写生的艺术特征
一 理法特征
二 造型特征
三 笔墨特征
四 意境特征
第三节 花鸟画写生教学的步骤
一 写生教学的三个阶段
二 写生教学的几个重点
第四节 由写生向创作的过渡
附:学生写生作品点评
第四章 创作篇
第一节 创作中的笔墨
一 “先天不足”与后天补课
二 笔墨中的“形而下”与“形而上”要素
第二节 创作中的书写意识
一 由图像到程式化
二 “笔墨结构”
三章 法布局
第三节 创作是理性和感陛的统一
一 创作中的理性与感性
二 创作中的笔墨形象
三 创作中的诗境
第四节 创作经典——“四 君子”与荷花
一 梅
三 竹
四 菊
五 荷
附:学生创作作品点评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