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未刊来往书信集》收录王国维未刊来往书信近五百封,主要包括王国维致其子王潜明的信,以及梁启超、胡适、沈兼士、顾颉剐、梁漱溟、金蓉镜、内藤湖南等国内外六十馀人致王国维的信,信件内容丰富,涉及学术、社会生活、个人情感等诸多方面。作为新发掘的重要史料,信件所蕴含的大量信息不仅有助于推进对王国维等一批著名历史人物的研究,也可以补充和深化对特定历史阶段社会状况、人文状况的认知,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
《王国维未刊来往书信集》集中以近现代一些著名历史人物致王国维的信为主,其中一些也与目前多种书籍中王国维先生致他人的书信形成有意思的对比。这批书信涉及学术、政治、日常生活、个人情感等多个方面,内容极为丰富。
马奔腾博士即将在中华书局出版国家项目成果《禅境与诗境》,又要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他辑注的《王国维未刊来往书信集》,真是双喜临门,可喜可贺。这次约我写序,再难推辞了。
本书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集,辑注者所做的是历史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直白地说,目前愿意献身这项工作的学者甚少,想从历史文献出发进行研究工作的学者也可谓凤毛麟角。究其原因,经济的指挥棒和学术评价的指挥棒并不指向那里。常说的“甘坐冷板凳”话语十分高雅,真要坐起来其实时时难受。本书是坐冷板凳的产物,所以我先要说一下读这部书稿的感受。
清华大学是树立王国维纪念碑的地方,这座碑昭示后人的主要有十个字:“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是对王国维先生精神的发扬。我们要具体地把握王国维先生真实的人生,必须了解他的广泛复杂的社会交往。有位社会学家认为人与人的交往是形成社会的基本细胞,这很有见地。现代人交往的途径很多,但王国维的时代写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最重要的手段。从这批书信中,可以知道孙中山先生秘书处想了解退位后小朝廷组成人员的名号、住址,是通过胡适向王国维先生打听的。现存的王国维遗物中有一份通讯录记录了这些相关人士的通信处,只是我们还不能确定这就是王国维向胡适提供的那份名单。这些书信材料增加了我们对历史的亲切感。那时的胡适先生常带偏激,打倒旧文学、打倒文言文常挂在嘴边,清华大学要办国学院,请他主持,他却认真地说:我不配,应该请王静安先生。王国维交往的人很多,从这些交往中,我们才可能理解王国维复杂的人生,以及当时复杂的社会情况。这批书信中包含着大量的近代学术史、文化史上的信息,值得我们重视。即便是研究清华大学的校史,也是极有价值的资料。
马奔腾博士开始整理王国维未刊来往书信手稿,我记得是2004年。2005年,王国维写给儿子王潜明的信整理完成后曾在北大中文系编的论文集《立雪集》中予以公开。我作为整理者学术经历的见证人以及这批资料的知情者,想提供一下背景材料。王国维先生是认真的人,对来信认真保存、认真作答复。“文革”以后,据王先生的女公子王东明女士回忆,她曾发现王国维先生自沉前在书房中烧掉过一些书信,她还去看过。后来在大陆发现了大量的王国维来往书信,可以说明没有全烧毁。王东明女士在台湾发表文章说及我发现书信的事,大陆的《参考消息》曾予以转载。王国维是理性的自杀者,既自杀必有偏执,但理性的自杀者是怀有冷静心的,因此他会留有材料让后人评说。在大陆发现的大批材料中,在保存、整理方面有功的学者是赵万里先生,他曾是王国维先生的助手,又是后来北京图书馆的负责人。当时我和朋友曾想访问他,但他已病重不能言语,留下憾事。但王国维所保存的材料哪些列入目录,哪些不列入目录,赵万里先生处理得一清二楚。鉴于这批材料存在的学术价值,王静安先生的公子王登明教授也曾关注和参与整理。在1997年于清华大学召开的王国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王国维先生的孙女王令之女士曾作报告,提出整理王国维遗著的问题。所以对王国维所存材料中这批书信的真实性与价值,王国维家属和学术界一直是肯定和关注的。但是整理、注释这批资料,工作量非常大,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
马奔腾博士的研究方向是文学理论,读了他的这部辑注,我颇有感慨。眼下的中国文学理论作为一个学科,路越走越窄,社会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忘记了它。究其根源,在于这门学科有脱离社会、脱离文学本身材料的倾向。中国文学史料浩如烟海,面向文学的事实我们就有广阔的道路。其实王国维先生到清华就任以后,第一次发表报告,就是讲新发现的材料对推动学科发展的意义。从事实存在的材料出发进行学术研究,应该是我们重要的学术规范。走这样的路要付出很大的气力,但这对学术研究来说是必要的,真正的创新必须有坚实的资料作为基础。从资料出发进行学术研究,对于端正学风、培养新的学者也是至关重要的。学术研究说到底需要诚实和吃苦,不怕吃苦必有收获,而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八方钻营的行为,则会损害学术事业。
眼下不少人常说“不做历史的旁观者”,创造历史的热情如果成为生活的动力,这是人生的幸运。但是重新发现历史,应该说也是一种新的创造。因为我们为了理解现在,还应该更好地理解昨天。直接从历史文献中品味历史,人们会有一种亲历其境的感受,会有不少“原来如此”的新发现,我们对一个时代给予知识分子心理压力的复杂性也会有真切的体会。这是历史文献的力量。我想本书的读者会从自身的感受中体会到历史的亲切、历史的复杂性,从而感受到历史的真面目。也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在发现历史文献、研究历史文献方面点燃学术热情。
总的来说,本书为理解王国维及其时代提供了直接的有价值的信息。在理解王国维思想及其生存环境的复杂性,以及两者的复杂联系方面提供了最基础的材料。不足处是整理工作尚有不完美的地方。不过,马奔腾博士的学术道路还很长,希望他能坚实地走下去。
2010年5月于北京大学
序
辑注说明
王国维致王潜明(98封)
梁启超致王国维(4封)
胡适致王国维(13封)
顾颉刚致王国维(4封)
黄节致王国维(1封)
沈兼士致王国维(3封)
附:沈兼士致罗振玉
沈兼士致马衡
沈兼士致马裕藻
梁漱溟致王国维(1封)
傅增湘致王国维(2封)
藤田丰八致王国维(2封)
附:藤田丰八致罗振玉
内藤湖南致王国维(1封)
铃木虎雄致王国维(1封)
狩野直喜致王国维(5封)
桥川时雄致王国维(1封)
松浦嘉三郎致王国维(1封)
八木幸太郎致王国维(1封)
木邮得善致王国维(1封)
神田信畅致王国维(10封)
冈井慎吾致王国维(1封)
炳清致王国维(2封)
陈懋复致王国维(1封)
何日章致王国维(1封)
姬觉弥致王国维(1封)
沈馄致王国维的诗(1首)
徐鸿宝致王国维(1封)
应奎致王国维(3封)
蒋汝藻致王国维(36封)
陈乃乾致王国维(3封)
刘承干致王国维(3封)
马裕藻致王国维(2封)
明义士致王国维(1封)
容庚致王国维(4封)
高梦旦致王国维(3封)
劳乃宣致王国维(1封)
王国华致王国维(3封)
孙丘致王国维(1封)
肇一致王国维(1封)
王蘧常致王国维(1封)
耆龄致王国维(1封)
马衡致王国维(46封)
杨钟羲致王国维(1封)
李思纯致王国维(2封)
蒋祖诒致王国维(2封)
陈汉章致王国维(1封)
袁励致王国维(5封)
吴昌绶致王国维(59封)
商承致王国维(1封)
沈祥煦、余霖致王国维(1封)
升允致王国维(1封)
张美翊致王国维(1封)
刘世珩致王国维(10封)
唐兰致王国维(5封)
章棂致王国维(2封)
孙德谦致王国维(6封)
金蓉镜致王国维(2封)
王秉恩致王国维(2封)
附:王秉恩致况周颐信
恽毓珂致王国维的诗(1首)
马其昶致王国维(1封)
王文焘致王国维(2封)
章鸿钊致王国维(1封)
朱汝珍致王国维(3封)
沈曾植致王国维(19封)
张尔田致王国维(44封)
陈邦怀致王国维(5封)
张元济致王国维(6封)
附:张元济致罗振玉信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