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理化分析/国家林业局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定 价:40 元
丛书名:国家林业局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 作者:查同刚 编
- 出版时间:2017/12/1
- ISBN:9787503889455
- 出 版 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S151.9
- 页码:267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 字数:(单位:千字)
《土壤理化分析/国家林业局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针对当前农林业系统土壤实验教学和科研中常需测定的土壤理化分析项目,参照相关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系统阐述常用分析方法的土壤学、仪器分析及方法学原理,对比分析不同分析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结合具体步骤分析各关键操作可能产生的误差及其减小途径。
《土壤理化分析/国家林业局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既可作为农林院校土壤学及相关课程的实验教材,也适用于未系统学习土壤学的人员从事相关科研、生产中土壤分析的工具书。
与其他土壤分析相关图书相比,《土壤理化分析/国家林业局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更侧重介绍土壤分析方法的土壤学、方法学原理,让读者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同时对关键步骤和测试结果进行解读,利于分析实验过程得失,提高实验操作效率和成功率。
土壤理化性质与养分含量的准确测定,是评价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因地制宜进行农林业经营管理,又是测算土壤元素储量,评估土壤生态服务功能的基础。目前国内外土壤实验测定的相关资料可分为三类:①国际、国家、行业或地方等不同级别的相关标准;②涵盖几乎全部指标的经典工具书;③基于土壤学课程辅助实验的指导书。但这些资料均侧重于实验操作与精度控制,而缺少实验过程的土壤学、方法学原理的系统分析。因此,对于学生或实验者而言,往往只是机械照搬指导书,逐步操作,出现问题时很难及时发现并有效纠正,甚至对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和精度也缺少信心。
本书针对当前农林业系统土壤实验教学和科研中常需测定的土壤理化分析项目,参照相关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系统阐述常用分析方法的土壤学、仪器分析及方法学原理,对比分析不同分析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结合具体步骤分析各关键操作可能产生的误差及其减小途径。该书既可作为农林院校土壤学及相关课程的实验教材,也适用于未系统学习土壤学的人员从事相关科研、生产中土壤分析的工具书。与其他土壤分析相关图书相比,本书更侧重介绍土壤分析方法的土壤学、方法学原理,让读者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同时对关键步骤和测试结果进行解读,利于分析实验过程得失,提高实验操作效率和成功率。
本书由国内多所农林院校相关专业教师参与编写。其中第一篇土壤样品采集与制备由查同刚、桑英编写;第二篇土壤物理性质由桑英、孙蕾编写;第三篇土壤养分与化学性质由黄冬琳、栾亚宁、孙蕾、张晓霞等编写;第四篇土壤生物学性质由查同刚、桑英和孙曼编写;第五篇植物养分全量分析由查同刚、黄冬琳和张晓霞编写;第六篇主要分析仪器简介由张英、张晓霞和刘怡函编写;附录由查同刚和张晓霞编写。另外,武文娟、孟国欣、郭子薇、林珠、张恒硕和彭栋等同志在资料收集、文字录入和排版等方面也提供了帮助。本书首次尝试将土壤学、仪器分析原理与实验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力争为教学和科研实验提供一份适用性强的指导书。限于编者的水平,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恳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北京林业大学孙向阳教授,东北林业大学崔晓阳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耿增超教授,南京林业大学陈金林教授和中国林业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前言
第一篇 样品采集与制备
第1章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1.1 土壤地理概查
1.2 土壤样品采集
1.3 土壤样品处理与保存
第2章 植物样品采集与分析
2.1 概述
2.2 林分样品采集
2.3 其他植物样品采集
2.4 植物样品采集标签
2.5 样品制备
第二篇 土壤物理性质
第3章 土壤含水量
3.1 土壤水分及其表示方法
3.2 方法原理
3.3 土壤含水量测定(烘干法)
第4章 土壤水分特征值
4.1 土壤水分特征值及有效含水范围
4.2 方法原理
4.3 吸湿系数测定
4.4 凋萎系数
4.5 田间持水量
4.6 土壤毛管持水量和饱和持水量
第5章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5.1 概述
5.2 方法原理
5.3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测定(压力膜仪法)
第6章 土壤渗透系数的测定
6.1 概述
6.2 方法原理
6.3 田间土壤渗透系数测定
6.4 室内土壤渗透系数测定
第7章 土壤粒径分布(质地)
7.1 概述
7.2 方法原理
7.3 吸管法测定土壤质地
7.4 简易比重计法测定土壤质地
第8章 土壤结构分析
8.1 概述
8.2 方法原理
8.3 干筛法
8.4 湿筛法
8.5 吸管法
第9章 土壤孔性
9.1 概述
9.2 方法原理
9.3 土壤密度测定(环刀法)
9.4 土粒密度测定
9.5 土壤孔隙测定
第三篇 土壤养分与化学性质
第10章 土壤有机质
10.1 概述
10.2 方法原理
10.3 重铬酸钾容量法(外加热法)
10.4 重铬酸钾容量法(稀释热法)
第11章 土壤氮
11.1 概述
11.2 方法原理
11.3 土壤全氮的测定
11.4 土壤碱解氮测定
11.5 土壤矿化氮(生物培养法)
第12章 土壤磷
12.1 概述
12.2 方法原理
12.3 土壤全磷的测定(氢氧化钠熔融——钼锑抗比色法)
12.4 中性和石灰性土壤速效磷的测定(NaHCO3法)
12.5 酸性土壤速效磷的测定(NH4F-HC1法)
第13章 土壤钾
13.1 概述
13.2 方法原理
13.3 土壤全钾的测定(氢氧化钠碱熔——火焰光度法)
13.4 土壤速效钾测定(原子发射光度法)
第14章 土壤硫
14.1 概述
14.2 方法原理
14.3 土壤全硫的测定(燃烧碘量法)
14.4 土壤有效硫的测定(磷酸盐-乙酸浸提——硫酸钡比浊法)
第15章 土壤碳酸钙
15.1 概述
15.2 方法原理
15.3 石灰性土壤碳酸钙的测定(气量法)
15.4 石灰性土壤碳酸钙的测定(中和滴定法)
第16章 土壤微量元素测定
16.1 概述
16.2 方法原理
16.3 土壤全硼的测定
16.4 土壤有效硼的测定
16.5 ICP-AES法同时测定Fe、Mn、Cu、zn、Mo等的全量
16.6 ICP-AES法同时测定有效态Fe、Mn、Cu、zn的含量
第17章 土壤pH值、EC值和Eh值
17.1 概述
17.2 方法原理
17.3 土壤pH值的测定
17.4 土壤电导率EC值的测定
17.5 土壤Eh值的测定
第18章 土壤可溶性盐总量
18.1 概述
18.2 方法原理
18.3 质量法测定总盐量
第19章 土壤阴阳离子分析
19.1 概述
19.2 方法原理
19.3 碳酸根、重碳酸根的测定
19.4 氯离子的测定(硝酸银容量法)
19.5 硫酸根的测定(容量法)
19.6 钙、镁离子的测定(容量法)
19.7 钾、钠离子的测定(火焰光度法)
第20章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20.1 概述
20.2 方法原理
20.3 乙酸铵交换法
20.4 氯化铵-乙酸铵交换法
第四篇 土壤生物学特性
第21章 土壤酶活性
21.1 概述
21.2 方法原理
21.3 土壤脲酶的测定
21.4 土壤磷酸酶的测定
21.5 土壤硫酸酶的测定
21.6 土壤蔗糖酶活性测定(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
21.7 土壤纤维素酶活性测定(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
21.8 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高锰酸钾滴定法)
第22章 土壤微生物
22.1 概述
22.2 方法原理
22.3 实验分析
第五篇 植物养分全量分析
第23章 植物水分和干物质测定
23.1 概述
23.2 方法原理
23.3 实验分析
第24章 植物含碳量
24.1 概述
24.2 方法原理
24.3 实验分析
24.4 注意事项
第25章 植物粗灰分
25.1 概述
25.2 方法原理
25.3 实验分析
第26章 植物氮、磷和钾
26.1 概述
26.2 方法原理
26.3 实验分析(H2SO4-H2O2消煮)
26.4 注意事项
第27章 植物微量元素分析
27.1 概述
27.2 方法原理
27.3 植物中铁的测定(邻菲罗啉比色法)
27.4 植物锰的测定
27.5 植物中铜、锌的测定
27.6 植物中钼的测定
27.7 植物氯的测定
27.8 植物硼的测定
第六篇 主要分析器材简介
第28章 主要器材简介
28.1 pH计
28.2 电导率仪
28.3 定氮仪
28.4 分光光度计
28.5 火焰光度计
28.6 氮磷钾连续流动分析仪
28.7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28.9 时域反射仪
28.10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
28.11 TOC分析仪
28.12 元素分析仪
参考文献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