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ama-Based English Instruction
定 价:27 元
丛书名:“十三五”高等学校数字媒体类专业系列教材
- 作者:李燕 著
- 出版时间:2019/2/1
- ISBN:9787113251420
- 出 版 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J891
- 页码:104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 字数:(单位:千字)
本书由自然拼读(辅音、元音)、剧本阅读(结合心灵探索的创意写作)和戏剧练习三个部分组成,
适合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学习者阅读。
《奥兹国新旅》剧本是根据美国小说《奥兹国的魔法师》改编的,包括英雄之旅“启程”“启蒙”“归
来”三个历程。阅读剧本以后,学生以个体与群体的方式进行即兴表演练习 , 从听、说、读、写、演五
个层面内化英语。学生无须进行戏剧专门训练 , 随着游戏进入戏剧情境 , 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对人物的理
解,体验英雄成长的心路历程。
本书适合作为戏剧教育专业学生入门教材,也可供英语爱好者学习参考。
?
1.见词能读,听词即写;
2.本书结合剧本、诗歌内容,提供高频词sight word,还带动了语法grammar能力提升;
3.从听、说、读、写、演五个层面帮助读者提高阅读能力。
女儿学习英文存在这样的问题:高兴趣度、低语言能力(high interest,low-reading ability),
即英文能力低于认知水平,只能看懂原版的绘本;适合她年龄段的英文原版作品,词汇量太大,
她看不懂,念不出来,只能看翻译版本。2017 年 5 月我们一起观看英文音乐剧《魔法坏女巫》
(Wicked),由于时间匆忙,她没戴近视眼镜,无法看清中文字幕,我担心她观看的效果不佳。
结果这个顾虑是多余的,整场演出她如同石化一般,被西方坏女巫“吸进去”。回家的路上她哼唱:
It’s time to try defying gravity. I think I’ll try defying gravity. And you can’t pull me down! 她主动询问
gravity 是什么意思,这样学英文犹如登天一般,她反复听、反复唱;还愿意骑着扫把、围着床单
或纱巾演。
博纳(Bruner, 1990)认为:故事是人类学习有效的方法,人们愿意讲述自己的体验(Stories
are a powerful way for humans to learn, as we tend to represent experiences as narratives)。孩子还是
天生的演员,玩过家家时,自编自导自演。皮亚杰(Piaget, 1962)强调:儿童通过玩耍,学习如
何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及对复杂事情的掌控。维果斯基(Vygotsky, 1978)则强调社会情景下玩
耍在知识建构和语言发展中的作用。彼得·格雷(Peter Gray,2013)在《会玩才会学》(Free to
Learn)一书中提到:从玩乐中学习是有效、快速也自然的方式。孩子会自然地从游戏中学
习收纳知识的方法,这是生物演化亘古不变的天性。
戏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可培养学生在群体中的自我表达能力、人际关系觉知力、社会适应
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同理心、批判思维、合作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艺术素养提高。
戏剧教育具有普适性,不是特殊艺术人才专享的教育,可以与学科教育相结合,例如语文课本剧、
英语情景对话,等等。在国内戏剧教育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作为“舶来品”的教育戏剧正在不断“本
土化”。
1.美国创意戏剧(creative drama)
美国实践者率先提出创意戏剧这个概念。这一领域的先驱 Nellie McCaslin(2006)在《课堂
内外的创造性戏剧》(Creative Drama in the Classroom and Beyond)中提出:戏剧是教学手段、学
习工具(Drama as a Teaching Tool,Drama as a Learning Medium)。直到 1977 年,美国儿童剧场
联盟(CTAA)才给“创造性戏剧”下了一个正式的官方定义:“它是一种即兴的、非演出的、
以过程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参与者(participant)在引导者(leader)指导下想象、扮演和反思人
类真实的或想象的经验。”(张金梅,2017)创意戏剧通过戏剧练习和角色扮演,激发参与者创
作力和想象力。它把戏剧作为学习的媒介,而不是单纯的艺术表达形式;不是按照舞台审美标准。
这种非正式戏剧是基于教育学、发展学习理论,以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为其目标指向,而非娱乐性。
参与者以开放的姿态,自由、平等地参与戏剧创作。
2.过程戏剧(drama in education/ process drama)
英国 / 澳大利亚实践者把戏剧作为教学的工具,与多学科相结合,既包括学术课程,又包
含促进儿童社会化、精神和情绪发展的课程。这一范式的先驱人物是英国 Dorothy Heathcote 和
Gavin Bolton,其核心技术是教师入戏,接近西方传统剧场的自然风格。参与者想象他们在某个时
空,要解决问题;没有剧本,结果不可预测,没有独立的观众。澳大利亚 John O’Toole 认为这种
戏剧课程主要基于角色扮演和即兴表演,没有剧本和观众。过程戏剧像儿童玩耍,在虚构的环
境中,孩子们主动投入,通过游戏、剧场表演练习、即兴表演等形式解决问题。创意戏剧与过程
戏剧都是没有剧本和观众的,不强调舞台技术。二者都强调戏剧教育应该区别于正式的舞台表演。
创意戏剧注重参与者的肢体、情感表达。过程戏剧中教师也可以扮演角色,侧重问题的解决。
3.教育戏剧(drama education)或者称为协议方法(conventions approach)
在英国,老师们尝试把过程戏剧模型与独立学科教学相结合。它将戏剧既作为学习的媒介,
也作为传授表演技术、历史、形式的工具。教育戏剧使课堂戏剧课程与西方剧场实践的界限模糊了。
它既包括过程戏剧的特征,也使用剧本,研究剧场表演核心技术及为观众呈现的不同时期的各种
表演,不脱离广义的社会剧场表演。学生不需要都参与表演,学生身份可以在演员与观众之间转化。
学生可以参与角色扮演,同时也可以跳出角色,以他们自己的身份进行讨论、提问。
戏剧教育还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不同地域、国别命名存在差异,还有英国教育剧场(theatre
in education)、加拿大的成长戏剧(developmental drama)等不同称谓。这里涉及英语翻译问题,
theatre 和 drama 的英文表达与汉语剧场和戏剧不完全匹配。当戏剧活动包含教育意图——因而服
务于教育目的时,它具备了教育属性,成了一种教育活动。基于“目的—手段”图式,我们可以把教育戏剧简单地定义为:作为教育手段的戏剧(徐俊,2017)。本书的构思主要基于创意
戏剧这一戏剧教育模式,它更加侧重学生心灵成长。
戏剧如何与英语教学相结合呢?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中,自然拼读法(phonics)是读音教
学中的主流。韩纳在《语言教学与研究》中提出:自然拼读是将英语口语发音与 26 个字母或字
母组合联系起来,培养读、写能力的方法。(Phonics is a method for teaching speakers of English
to read and write that language. It involves learning how to connect the sounds of spoken English with
letters or groups of letters.)首先要提高音素意识(phonemic awareness)。所谓音素意识,是学
生在听到一个单词时,能够准确地判断这个单词是由哪些音组成的。市面上的原版自然拼读教材,
图文并茂,内容设计符合低龄儿童的心智发展水平。在国内,儿童通常在一年级先掌握汉语拼
音,之后才学习英文 26 个字母。母语势必对二语习得产生影响,学习迁徙(transfer of learning)
是学习者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积极影响称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英语辅音字母在书写形式上与汉语拼音的声母 b(玻)、p(坡)、m(摸)、f(佛)、
d(得)、t(特)、n(讷)、l(勒)、ɡ(哥)、k(科)、h(喝)、j(鸡)、q(七)、x(西)、
z(自)、c(次)、s(思)、y(一)、w(屋)是完全一样的。英文辅音:/p/、/b/、/t/、/d/、
/k/、/ɡ/、/f/、/v/、/s/、/z/、/l/、/m/、/n/、/h/、/r/、/w/ 与字母书写一致,与汉语拼音声母发音相
似,或者口腔发音部位接近。本套英文戏剧课程设计思路是掌握汉语拼音之后,把自然拼读与戏
剧游戏相结合,趋近我国学生的心智水平。自然拼读从辅音字母开始:辅音发音与汉语拼音有相
似之处,借助学习正迁移掌握辅音字母的发音规律,配合绕口令的练习,训练口腔肌肉,体会英
语之音美。例如:Whether the weather be fine, or whether the weather be not. Whether the weather be
cold, or whether the weather be hot. We’ll weather the weather whether we like it or not. 元音字母发音
比较多元化,通过朗朗上口的诗歌感受英语之意美的同时体会韵律(rhythms)。例如:Tyger,
Tyger,burning bright,In the forests of the night…by William Blake from The Tyger.附录是常用词汇表,
按照倒序的方式编排,学生掌握自然拼读规律后,便可自主拼读生词,提高读、写能力,为剧本
阅读和表演打下语言基础。
具体课程设计如下:
1.戏剧剧本《奥兹国新旅》字母表:掌握字母名(letter name)与字母音(letter sound)联系,
熟悉戏剧故事中的关键词(key words)。练习包括:童谣诗歌、数字创意写作及戏剧练习(魔法
坏女巫与飞猴角色扮演)。
2.汉语拼音分为声母和韵母,英文音标分元音和辅音。首先学习 21 个辅音字母自然拼读,利
用汉语拼音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的正迁移。配合绕口令/谚语的口语练习,感受头韵,掌握基本词汇;
英语的元音字母:a,e,i,o,u 和汉语拼音的单韵母:a,o,e,i,u 书写相同。英语 5 个元音
字母发音多元化,按照国际音标发音规律划分元音字母及字母组合。课程设计按照国际音标音素的
分类,结合字母表的顺序,通过诗歌进行隔断,把自然拼读与国际音标相结合。
3.《奥兹国新旅》剧本的阅读,结合自我探索的创意写作。女儿在美国游学,我发现美国基
础教育的常态是大量阅读、自由阅读、个性化阅读。基于阅读,进行独立思维的培养。女儿在学
校读了艾米丽·狄更斯(Emily Dickinson)的诗,像是被施了魔法,她每天一首地写。父亲节、
小蜜蜂,甚至我们之间的争执都能激发她创作的灵感。中文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英文也需要大量的阅读输入,才能输出。《奥兹国的魔法师》是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在保持其原
汁原味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的生活体验,改编成《奥兹国新旅》。Dorothy 在奥兹国的历险符合
坎贝尔英雄之旅。
新剧本按照英雄之旅“启程(departure)”“启蒙(initiation)”“归来(return)”三个历程改编。
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bell,1904—1987)是美国的比较神话学家,他的著作《千面英雄》
阐述神话中的英雄角色的特性:英雄从日常生活的世界出发,冒着种种危险,进入超自然的神奇
领域。他在那里获得奇妙的力量并赢得决定性的胜利。然后,英雄经过神秘的历险,带着能为同
胞造福的力量回来。坎贝尔研究世界各地的文学与民间传说中的“千面”英雄历程,提出单一神
话原型,用昨日的英雄来唤醒当代“英雄”。
4.阅读了剧本以后,学生可以以个体或群体的方式进行即兴表演练习 , 培养学生的语言
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学生无须戏剧专门训练 , 随着游戏进入戏剧情境 , 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对
Dorothy,Scarecrow,Tin Man 和 Lion 等人物的理解,体验英雄成长的心路历程。用互动戏剧游
戏的方式, 内化对英文剧本的理解。正如 Hero 歌词:There’s a hero, if you look inside your heart.
You don’t have to be afraid of what you are. There’s an answer, if you reach into your soul and the sorrow
that you know will melt away. …That a hero lies in you.
为什么选择改编《绿野仙踪》呢?清代中叶,李百川长篇白话小说《绿野仙踪》问世,1900
年美国作家 L.Frank Baum 出版了 The Wizard of Oz, 直译为《奥兹国的魔法师》,意译为《绿野仙
踪》。后面译名是东西方文化的完美结合。我十一岁那年,日本动画片《奥兹国历险记》陪伴我
度过炎热的暑假,每晚固定时间我都静静守候在电视机前等待着桃乐丝与她的朋友们。观影疗心,
我仿佛被施了魔法,六年级突然转化成一名主动学习者(active learner)。《绿野仙踪》舞台剧从
幼儿园、小学、中学乃至大学校园不断上演,滋养着无数成长中的心灵。
《绿野仙踪》是一个原型故事,Dorothy(桃乐丝,也译为多萝西),稻草人、铁皮人和狮子
的形象深入人心。家是人类的发展的起点,稻草人代表着农业文明,铁皮人是工业文明劳动力的
象征。狮子既有家,也有头脑和心,但是缺乏勇气。他们一起踏上黄金砖路(gold brick road)寻
找奥兹国(Oz,黄金的计量单位)的大法师。金子不仅仅是物质财富(wealth),还代表智慧(gold
of wisdom),即精神财富(spiritual wealth)。这段旅程代表着心灵成长的历程。
学习英文怎么能没有学伴(learning mate)呢?大家一起讲故事、演故事。戏剧是讲故事的一
种方式,一种自我探索的工具。表演本身是故事,让戏剧人物进驻我们的身体,团队协作创设特
定情境,彼此相互关照、配合,每个人都要为整个故事负责。结合创意写作和即兴表演,从听、说、
读、写、演五个层面内化英语。即兴表演能够克服刻板的机械模仿,将注意力放在当前的情景与正
在发生的事情上,而不是过去和将来,学会以一种非评价的方式感受当下的过程。具体如何操作呢?
请读者翻开本书,跟随Dorothy及她的朋友,一起踏上自我成长的神奇旅程,成为一名主动学习者吧!
编 者
2018 年 10 月
?
李燕,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教育技术系专业讲师,长期从事教育技术系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讲英语,曾任《创新与借鉴:中国教育技术路径研究》副主编。
1 Consonant Letters
2 Vowel Letters
3 A New Hero’s Journey to Oz
4 Drama Exercise
Appendix Basic Words
References
Post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