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实务》是师范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教师教育的通识课。本教材针对学生将来从事教育教学、班级日常管理、班级科学管理等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班级管理的理论水平及实际应用能力。本书以培养未来中小学教师的班级管理素养为宗旨,精选班级管理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能为学生未来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班级管理质量提高的根本在班主任。班主任的培养关键在班级管理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材建设。“班级管理”是教师教育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教师教育师范性特点的一门必修课程,也是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班级管理质量直接影响中小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情感体验与认知态度,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影响学校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本教材的编写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培养质量”为指导方针,体现了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大纲《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相关要求。在编写中,力求反映和体现以下特点:
第一,基础性。本教材以培养未来中小学教师的班级管理素养为宗旨,精选班级管理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能为学生未来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时代性。本教材编写充分注重从当代班级管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中筛选适合基础教育班级管理的内容和观点,注重反映班级管理改革与实践中的新理念、新进展和新问题,使教材充满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特色。
第三,实践性。本教材编写重视对师范院校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相关理论的系统讲授,更注重培养学生思考、判断、解决班级管理具体问题的能力,突出班级管理实用技能的学习,力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第四,操作性。本教材编写在内容安排上充分关注了班级管理组织行为的活动性特征,尽量简化和淡化冗余的言语阐述,突出班级管理中各项活动设计的流程、环节、要点等行动细节,增强对班级管理实践活动的行为指导性和现实操作性。
第五,便捷性。本教材使用了二维码技术,实现了教学资源的一键式获取,减少了学生搜集资源的时间,利于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创建无缝的学习环境,支持学生学习步调的个性化,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立体化。
本教材在每章内容后面都提供了思考与练习题。通过这些题目,意在帮助学生梳理章节的内容要点,突出“班级管理”课程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的内在统一性,体现班级管理理论对班级管理实践的指导性,体现班级管理实践对班级管理理论的应用性。
本教材具体编写情况如下:第一章和第二章由咸阳师范学院梁晶编写,第三章和第四章由咸阳师范学院毛红芳编写,第五章和第六章由咸阳师范学院张勇编写,第七章和第八章由咸阳师范学院田虎编写,第九章和第十章由咸阳师范学院宁金平编写,附录和参考文献由咸阳师范学院梁晶整理。全书由田虎组织设计、统稿、定稿。在书稿完成过程中,得到了很多同仁的帮助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很多专家、学者的著作文献,借鉴、引用了当前班级管理领域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尽可能都做了标注,如有疏漏,敬请谅解,在此谨向作者和出版社表示真诚的感谢。
限于编者水平,本教材的不足之处,恳请各位同仁和同学在使用过程中批评指正,多提宝贵意见,以便今后有机会进一步修改完善。
版权信息
前言
第一章 班级与班级管理概述
第一节 班级
第二节 班级管理
第三节 学习班级管理的意义与方法
第二章 班级世界与学生生活
第一节 班级与学生发展
第二节 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第三节 班级管理与网络
第四节 班级管理与学生权利
第三章 班级管理的目标与任务
第一节 班级管理过程与目标
第二节 班级管理目标的制定
第三节 班级管理的基本任务
第四章 班级组织建设
第一节 班级组织建设概述
第二节 班级组织的建设
第三节 班集体的建设
第五章 班级日常管理
第一节 班级日常管理概述
第二节 班级日常管理中的环境管理
第三节 班级日常管理中的教育性管理
第四节 班级日常管理中的学生评价
第六章 班级活动管理
第一节 班级活动管理概述
第二节 班级活动类型
第三节 班级主题活动
第七章 班级文化管理
第一节 班级文化管理概述
第二节 班级文化管理的原则与方法
第三节 班级文化管理的实施
第八章 班级教育与管理力量整合
第一节 班级教育与管理力量概述
第二节 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协调
第三节 班主任与家长的协调
第九章 班主任的自我管理与自我修养
第一节 班主任概述
第二节 班主任的自我管理
第三节 班主任的自我修养
第十章 班级管理评价与研究
第一节 班级管理评价
第二节 班级管理者的研究
第三节 班级管理者的行动研究
附录:
参考文献
1.班级是一个教育实体
学校为实现教育影响,实现培养目标而构建了班级。班级吸收着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种种影响,在聚合各种教育影响力的基础上,形成班级自身的教育影响氛围,将这些影响力反射到学生身上,发挥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首先,班级是按照学校的教育意图建立起来的组织系统,又是按照学校的教育要求进行运作的。所以班级从其组成而言就决定了它必须成为教育和影响学生,按照教育目标要求来培养塑造学生的特殊环境。教育管理者把学校的教育思想渗透到班级的教学及其他教育活动中,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班级的各种活动,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影响,获得身心的协调发展。
其次,由于班级是由年龄相当、知识程度基本相近的学生组成的集合体,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各种不同家庭教育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个性特点,所以,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必然把受家庭影响而形成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反映到班级生活中。因此,班级也必然受到学生个体特点的影响,这种影响也会反映在班级其他学生身上,从而影响其发展。
再次,班级对来自社会的影响也具有吸收、改造、整合的作用。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由于信息传播的渠道越来越多,学生的生活也更贴近社会,社会各种信息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也更为直接,更为快速。所以,学生的思想观点及行为习惯的形成均反映出当代社会发展的某些特点。
无论是学校的、家庭的,还是社会的影响,对班级学生来说,必须要对来自各方面的影响进行有机整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所以,班级对各方面的教育影响经过过滤、筛选、融化、吸收、整合之后会形成特有的班级文化氛围,即形成一定的班级目标体系、舆论环境、行为规范、人际关系及心理气氛等,使学生在班级的活动与交往中受到班级文化氛围的同化,相应形成一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可见,班级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境。
2.班级是一个社会实体
班级是社会组织的特殊形式,是一个“教育社会”。社会各个方面,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班级而作用于学生的,学生在班级这一特定环境中学会学习、活动和交往,逐渐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所以,班级是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生活、实现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环境。
首先,班级作为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环境,其建立和发展是在社会系统的制约下实现的。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为班级教育环境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条件,这些物质条件本身也包含了一定的教育因素,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学生的学习和交往等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另一方面,社会系统也为班级教育环境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精神条件,如一定的政治思想观点、道德行为规范、社会生活知识、科技发展的成果等,这些既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又对学生社会生活的观点、态度的形成产生直接的影响。社会系统在为班级教育环境的建立和发展提供必要条件的同时,也对班级的运转提出一定的要求,班级也正是根据社会系统的要求来建设和发展的。从总体上看,班级的目标、制度、规范以至具体活动的开展等都与社会要求呈现正向联系,并根据社会要求的发展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其次,班级组织是学生活动和交往的基础,是实现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环境。班级是学生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学校通过把几十个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组成班级,利用班级组织来促使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在班级组织的活动中,为了协调各个成员的行为,统一班级的步调,必然要建立一定的组织机构,制定生活制度和行为规范,并进行必要的分工,使每个成员在组织中担任一定的角色,承担相应的责任,完成组织的任务。所以,班级组织是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培养社会责任感,体验社会角色扮演的重要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