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伦理学(第2版 供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学等专业用)》是全国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之一,《医学伦理学(第2版 供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学等专业用)》具有以强化医学生职业道德、医学人文素养教育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推进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操作能力的特点。
《医学伦理学(第2版 供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学等专业用)》供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师生使用。
医学伦理学是伦理学和哲学中最活跃、最具生机和指导意义的学科,亦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联系最紧密、相互影响最深刻和最直接的交叉学科。它蕴含着一种对科学真理和社会正义不断追求的医学人文精神,鼓励人们克服困难并迸发创造的力量,使人们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进而辨别是非善恶,最后获得行动方案,它的意义在于唤醒医学德性、实践医学德性。本书编写的宗旨就在于帮助医务人员增强职业道德责任感,树立病人权利意识,培养高层次、高水平、应用型的卓越医学人才,使他们富有信仰、勇于奉献、懂得大爱,以全面推进“5+3”培养模式下的《医学伦理学》课程体系及教材体系的改革和创新,适应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本教材修订版编写的指导思想是紧扣“5+3”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认证标准,根据四证(本科毕业证、执业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上岗证、硕士毕业证)考试要求,紧密结合教、学、临床实践工作。“5+3”培养模式的前五年为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后三年为住院医生规范化培养,它是2011年12月初由教育部、卫生部共同确立的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模式,以培养住院医生为重点,属于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和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指出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加强医学人才培养,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基础工程,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保障,要始终坚持把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摆在卫生与健康事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今后,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将调整为“5+3”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完成5年相关课程学习并考核合格后,可免试进入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阶段,新招收的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同时也是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可见,我国已确定医学教育改革基调,“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或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3+2”(3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成主流模式。
因此,本教材内容涵盖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要求,主要针对五年制医学教育,衔接规培和考研要求。全书包括绪论、伦理学与医学伦理学、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与规范、医疗人际关系伦理、临床诊疗伦理、临终关怀与死亡伦理、公共卫生伦理、医学科研伦理、医学新技术研究与应用的伦理、医疗人员的医学伦理素质的养成与行为规范、卫生经济与医院管理伦理共十一章,涵盖当代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内容,可用作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教材,也可用作临床医护人员、医院管理工作者的自学、培训、进修教材。对于其他有兴趣的读者来说,本教材也是一本体裁严谨、论说精当、内容丰富、饱含人文气质与当代精神的医学伦理学读本。
本教材由浅入深、知识全面、结构合理、系统完整,贯彻了教材评审委员会要求的精编、精选、实用的总体思路,体现教材“三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实用性)、三特定(特定对象、特定要求、特定时限)”的基本要求,由陈勰提交编写思路,经编委会成员几次讨论修改,最终确定编写大纲及编委具体写作分工。编写时,作为一线教师的作者们充分共享了各自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积累的各类教学案例与资源,查阅和参考了国内外专家的著作、文献和权威教科书,吸收借鉴了众多学者的珍贵资料和研究成果,由于范围广泛,不能一一标注,敬请谅解,并在此表达最诚挚的谢意。编写完成后,编委会内部多次进行互审,避免编写内容雷同等问题。其中,陈勰、董俊梅、王德国、王星明负责统稿,陈勰负责批阅全书、修稿、定稿。当然,由于我们精力与能力有限,本书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恳请读者们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