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前言
Linux是自由软件的一片沃土,它既为那些被广泛应用的基础软件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又使各式各样的奇思妙想获得了生根发芽和成长的可能。不过,正因为Linux软件生态的
多样性,当初学者步入其中,面对林林总总的技术和工具时,除了好奇之外,难免会困
惑于应如何取舍极为分散庞杂的知识点,并形成为己所用的知识体系。其实这也是Linux
操作系统实际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鉴于此,编者编写并于2016年出版了本书第1版,
旨在通过足够丰富的例子,特别是可供逐步对照操作的案例,让学生能独立开展训练。
这些案例按照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学生在完成基础实训后,便能够根据案例中的操作步
骤指引进行练习。而且,许多案例前后连贯且彼此呼应,能有效辅助学生构建和巩固其
知识体系。
本书第1版出版后曾6次重印,并在多层次的高校相关课程中被选为教材。如果说
本书第1版试图以案例梳理并描绘一个符合实际教学需要的Linux知识网络,那么第2版
则着力于强化学生在该网络中学习的能动性及教学双方的互动性。改版后本书最显著的
变化是在每个实训中加入了若干思考&动手题,并且在每个案例中都新增了检查点
或拓展练习。设置这些练习题的目的是检验学生能否正确理解所学知识;更是希望
学生能从中领悟如何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又如何通过动手探究问题的答案。
例如,本书第一个思考&动手题介绍了一款制作思维导图的自由软件,以此引
导学生思考和理解自由软件的概念。与大多数介绍Linux发展背景和自由软件概念的
内容一样,书中阐述了自由软件的定义及其与Linux的关系,可是这样显然不够。对于初
学者来说,自由软件(也包括Linux本身)似乎过于陌生和遥远,未有亲身的体验和具体
的印象,难免会把这些概念当成抽象的、为完成考核要求而必须了解的知识点而已。
其实还可以去问:日常生活中是否有一些可供人们使用的自由软件?希望当学生看见本
书所有的知识结构图均能通过自由软件绘制,同时在学习和生活中运用自由软件绘
制出自己想要的思维导图,这时才能对自由软件的概念及其价值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也就是说,本次改版增设各种思考题不仅希望学生能够通过书中问题检验自身所学,
更希望他们具备一定的问题意识,学会通过发问探索更多未知,并且练习通过动手实践
获取新知。相信当学生能够真正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自行动手验证其解答时,便不再过多
地受限于Linux庞杂的知识点,日后能自如地持续学习并应对挑战。而在课程实训中这些
思考的过程和结果,也将更为有机地成为学生个人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并有可能促成其
II
Linux综合实训案例教程
第2版
职业能力的发展。
以上便是本书改版的基本方向,它来自于当下教学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就以Linux
操作系统教学为例,互联网和市面上已有无数相关资料和大量书籍,学生可以轻易获得
海量乃至过载的资源。因此,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的作用不可避免地被弱化。面对这一
时代背景,应如何强化教师在实训课堂中引导思考、解答疑难和督促考核的作用,是本
次改版着力探索的现实问题。
笔者认为,教材不仅需要以一种适合教学实践的方式组织并呈现知识,更可被视作
教师实施教学的媒介,让教师的引导、解答和督促作用延伸至课内外的每个学习情境。
这既与当下教师角色转换的时代背景相适应,也与基于互联网技术开展教学改革的潮流
相契合。以上观点最终体现在本次改版增设的各种思考&动手题上。希望这次改版
不仅是内容上的迭代更新,更是适应教学环境转变的一种探索,尝试为改革传统课堂教
学提供支持。
然而,长期的实训和实验课教学经历让笔者深知,即使借助发达的即时通信技术,
教师也难以具体且细微地为每个学生讲解实际操作中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有时又是相
似或相通的。因此,本书还配有微课视频,对所有实训案例及其检查点拓展练习思
考&动手题以及重要示例等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它们可供学生自学参考。教师可提示
学生先行对照视频检查操作中的错误,然后再更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
本书共有15个实训,每个实训分为基础实训和综合实训两部分,前者为后者的知识
准备训练。教师可根据授课目标和实际情况安排进度和练习内容。这里分享笔者的授课
安排,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调整。每次实训课可分为三部分(时间分配比例按需设
置)。首先,可通过互联网教学平台(如超星学习通等)布置随堂活动,要求学生完成
与上次教学内容相关的某个案例练习。如果时间受限,可要求学生只完成至某个指定的
步骤。学生需上传操作结果截图获取课程积分,教师可在课上或课后进行审核。其次,
可根据书中基础实训内容及各示例讲授本次授课的知识要点,期间可安排一些重要示例
的练习。最后,布置本次实训的练习作业并做必要的引导和提示。作业可根据实际情况
设定任务量,可有选择地安排完成示例练习和思考&动手题,以及完成前面随堂活
动中案例练习的剩余部分及其拓展练习等。
适当安排随堂的案例练习有巩固知识、平时考核和激发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等多
重目的。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由于每个示例和案例都已被多届学生反复验证和修正,
而且案例有着明确清晰的操作步骤,大部分学生能够较为顺利地在随堂活动中完成部分
或整个案例的练习,从而可保证在课堂上有较为饱满的训练量。而且,学生在随堂活动
中收获课程积分,与同伴互助及请教老师,能强化其课堂学习的获得感和参与感。
在操作系统版本和教学内容选取方面,本书以VMware虚拟机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RHEL)8.5为实训平台,已充分考虑了高校实训课堂的实际条件,所选取的教
III
第2版前言
学内容基本为各种Linux发行版本共有,并且最大限度与更低版本的RHEL兼容。除丰
富的微课视频外,本书还提供了完整的教学课件(PPT、思维导图文件等)以及练习所需
全部文件(配置文件、脚本代码文件、应用程序等)。
本书的编写和改版离不开来自各方的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广东技术师范大
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的领导和老师们给予了许多帮助,特别是黄华盛老师和廖秀秀老师无
私分享了宝贵的实际教学经验。软件工程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和人工智能专业等多届
学生对本书内容的持续反馈和深入交流探讨,让笔者真正感受到教学相长之乐趣,也是
持续修订本书内容的最大动力。清华大学出版社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最后,
感谢所有致力于自由软件开发与传播的志愿者的无私奉献。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陈智斌
2022年10月9日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