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35 元
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 作者:甘自恒编著
- 出版时间:2010/2/1
- ISBN:9787030266217
- 出 版 社:科学出版社
适用读者:高等院校本、专科生,研究生、教师、科技人员、管理人员
- 中图法分类:G305
- 页码:319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2
- 开本:16开
- 字数:(单位:千字)
《创造学原理和方法:广义创造学(第2版)》在作者20多年来研究创造学,发表50多篇创造学论文、30多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新观论文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吸收中外创造学家和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经综合创新构建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理工文综合特色、自主创新特色的较完整的广义创造学理论体系;同时,它又是一本经多年教学实践锤炼,不断加以补充、完善,且深受欢迎的教材。《创造学原理和方法:广义创造学(第2版)》第一版曾于2003年出版,经过6年的使用,征求了相关专家、教师和学生的意见,作了认真修订,保留了原书的全部精华,精简压缩了部分内容,增添了部分新观点、新案例、新材料,作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出版。《创造学原理和方法:广义创造学(第2版)》以“创新”这一时代精神贯穿全书,不仅探讨了创造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要素,阐述了创造性活动、创造性主体、创造性人格、创造力、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思维、创造性环境的原理,揭示了创造性活动的规律,系统讲解了创造技法、TRIZ(萃智)技术发明方法,而且探讨了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其他创新等具体创造活动的基本概念、发展规律、典型案例、创新经验、战略措施、应对方法等。
《创造学原理和方法:广义创造学(第2版)》可作为高等院校本、专科生公共课教材,也可作为研究生、教师、科技人员、管理人员训练创造性思维的培训教材,还可作为有志成为创造者的其他读者开发创造力的自学教材。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1983年6月28日,全国第一届创造学学术讨论会在广西南宁召开,笔者代表大会领导小组在会上致的开幕词中曾讲过这样一段话:“在‘人类认识’这棵既古老又常青的大树上,创造性思维的主干曾开过无数鲜艳夺目的花朵,曾结下无数令人惊叹的果实。裴多菲曾写下这样一句诗:在上帝的背后,人民就是最美的名字。从创造学观点看,可以说,世间没有上帝,而在人民的背后,创造就是最美的名字!恩格斯曾经认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从创造学的意义上说,一个民族要想攀登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创造性思维。创造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之一,创造是现实人的较高层次的本性,创造是实现人的价值、提高人的价值的重要手段!”
当前,人们正处于一个伟大的新时代!我们要运用系统综合创新方法,考察人们所处的新时代,它具有以下多种内涵:
从国内视角看,新时代是指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时代。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观念创新,树立了改革观念、开放观念、创新观念、自主观念、经营观念、竞争观念、合作观念等新观念。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促进了理论创新,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理论。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促进了制度创新,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改革和完善了科技、教育、文化体制等。
从世界视角看,新时代是指人们正处于和平发展时代。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建设和谐世界已成为党和国家的国际战略目标。
从生态视角看,新时代是指世界进入了生态文明的时代。各国人民日益认识到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生态危机已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必须同舟共济,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切实节约资源,保护和治理环境;人类必须开创绿色环境、绿色资源、绿色生产、绿色产品、绿色销售、绿色消费的新境界。
从经济视角看,新时代是指目前世界显现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正在进入以知识产业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以创新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以知识分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劳动者;以知识的创新、学习、传播、应用为生产的主要流程;以知识产权为代表的无形资产将成为社会的主要资本。
甘自恒,男,1941年12月生,云南省大姚县人,中共党员。甘自恒教授是中国创造学会的主要发起人和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是广义创造学理论体系的创立者。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现兼任广西创造学会会长、中国创造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广西大学政治学院《概论》教研室主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硕士点导师、学术负责人。他是中国创造学会的发起人和学术带头人之一。1983年参与发起、筹备和主持召开了全国第一届创造学学术讨论会;1984年创办全国第一个创造学术刊物《创造与人才》杂志,任执行主编;1985年参与创建广西创造学研究会,当选为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1994年参与创建中国创造学会,当选为中国创造学会常务理事。2003年参与重建广西创造学会,当选为广西创造学会会长。 20多年来,他在科研和教学第一线,持续努力,不断创新,尤其在创造学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目录
前言
第1章 创造学导论 1
1.1 什么是创造学 1
1.2 创造学的兴起 8
1.3 创造学的理论体系 19
1.4 学习创造学的意义和方法 24
思考、讨论与训练题 26
第2章 创造性活动 27
2.1 创造性活动的分类 27
2.2 创造性活动的规定性 29
2.3 创造性活动的过程 35
思考、讨论与训练题 38
第3章 创造性活动的主体及创造性人格 39
3.1 创造性主体的特征和定义 39
3.2 主体的创造性人格 40
思考、讨论与训练题 47
第4章 主体的创造力 48
4.1 创造力的概念和结构模型 48
4.2 创造力开发 52
4.3 创造力的测试和训练 54
思考、讨论与训练题 58
第5章 创造性人才 59
5.1 创造性人才的分类标准、基本特征 59
5.2 创造性人才的成才模式和研究意义 63
5.3 如何造就创造性人才 66
思考、讨论与训练题 69
第6章 创造性思维活动 70
6.1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活动 70
6.2 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 79
6.3 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 83
6.4 直觉思维、顿悟思维和灵感思维 85
6.5 创造性思维训练 92
思考、讨论与训练题 97
第7章 创造性活动的规律 98
7.1 系统综合创新规律 98
7.2 最优选择创新规律 102
7.3 交流激励创新规律 106
思考、讨论与训练题 112
第8章 创造性环境 113
8.1 自由讨论等方面的环境 113
8.2 创造性活动的顺境和逆境 115
思考、讨论与训练题 122
第9章 创造技法 123
9.1 创造技法导论 123
9.2 常用创造技法(一) 128
9.3 常用创造技法(二) 134
思考、讨论与训练题 141
第10章 TRIZ技术发明方法 142
10.1 TRIZ技术发明方法导论 142
10.2 技术系统的发展规律 148
10.3 解决发明问题的40个措施 154
10.4 物场分析法、标准解法和解题程序 164
思考、讨论与训练题 171
第11章 理论创新活动 172
11.1 理论创新导论 172
11.2 邓小平理论的创造观 177
11.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观 187
11.4 科学发展观的创新观 192
思考、讨论与训练题 203
第12章 制度创新活动 204
12.1 广义制度创新活动 204
12.2 狭义制度创新活动 206
12.3 改革开放创新活动的成就和经验 210
思考、讨论与训练题 212
第13章 科学发现活动 213
13.1 科学发现活动的基本概念 213
13.2 科学发现活动的规律、问题和哲学启迪 215
思考、讨论与训练题 224
第14章 技术发明活动 225
14.1 技术发明的概念 225
14.2 世界科技史上的重要发明案例 227
14.3 发明专利 235
思考、讨论与训练题 243
第15章 技术创新活动 244
15.1 技术创新及相关概念 244
15.2 技术创新的回顾和展望 248
15.3 企业技术创新 253
思考、讨论与训练题 262
第16章 名牌产品创造活动 263
16.1 名牌产品的特征和定义 263
16.2 名牌产品的评价 268
16.3 启动名牌创造工程 272
思考、讨论与训练题 275
第17章 创造性教育活动 276
17.1 创造性教育的特征和目标 276
17.2 创造性教育的内容、活动方式、方法和体制 279
17.3 创造性教育的新形势和新问题 282
思考、讨论与训练题 290
第18章 创造性审美活动 291
18.1 关于美的分类和概念 291
18.2 一般美的创造活动 296
18.3 形态美的创造活动 302
思考、讨论与训练题 307
参考文献 309
后记 318
(4)开放性。在信息时代,随着电话、电视、广播的普及,随着无线电通信、光纤通信、卫星通信、网络通信的发展,随着国际、洲际交通的发展,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体育、人员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这种频繁的交往必然要求各国实行全方位开放。这种开放反映到人们头脑中,就出现了作为信息时代基本特征的开放观念。创造学作为信息时代的新兴科学,必然具有信息时代的开放观念和开放特征:①创造学主张人们在各种创造活动中实行开放和交流;②创造学在思想、材料来源上采取彻底开放的态度,虚心学习和借鉴各国、各民族的一切创造性观念和经验;③创造学把开放性作为自己的基本特征,把开放精神作为自己的基本精神,把开放性的交流激励作为自己的基本规律;④创造学把自己的理论体系构建成开放的体系,它以发现和提出新问题为开端,以发现暂时解决不了的新问题为结尾,使整个体系处开放状态,激励自己和同仁以及后继者不断探讨和完善创造学的理论体系。
(5)综合性。创造学适应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大综合的趋势,比各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具有更突出的综合性特征。①创造学具有更显著的综合功能,它力图在创造活动中把真、善、美统一起来,把创造真的科学发现活动、创造善和益的技术发明活动、创造美的文艺创作活动统一起来,它力图把信息时代的三种时代精神,即创造精神、改革精神和开放精神综合起来,它力图在创造活动中把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评价、创造三大功能综合起来;②创造学把系统综合创新规律作为自己首要的基本规律;③创造学把系统综合方法作为自己方法论中的基本方法。可见,创造学是信息时代的综合性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