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共分16章,分别为医院和住院环境、人院和出院护理、舒适与安全护理、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清洁护理技术、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饮食护理技术、排泄护理技术、给药技术、药物过敏试验技术、静脉输液和输血技术、冷热疗技术、标本采集技术、危重患者的病情观察和抢救技术,临终患者的护理技术、病案管理与护理文件的书写。内容既覆盖了护理岗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涵盖了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全部知识点与考点。全书以护理程序为框架,以案例导人引领知识点,以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示的方式突出重点,图文并茂,构思新颖。
《基础护理技术(案例版)》可供高职高专护理、涉外护理、助产等专业使用。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案例教学,突出技能 教材延续我社独创案例版TM编写模式,寓实践于课堂理论教学之中,全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弥补传统教学之缺憾,致力于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紧扣大纲,直通执考 紧扣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全面覆盖知识点与考点。相关教材正文中凡是涉及执考考点的段落,均做了考点提示。“目标检测”采用历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真题及高仿真模拟试题,搭建执业证书绿色通道。 链接互动,彩色印刷 涉及形态学的科目及《基础护理技术》等科目采用全彩色印刷,另有部分科目采用双色印刷,版面新颖、活泼,图文并茂,重点突出,适应学生阅读习惯。增设“链接”,提升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 配套课件,教学相长 全部教材配套PPT教学课件,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本教材是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适应护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卫生服务的需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结合护理岗位和教学的实际情况组织编写的。供高职高专护理、涉外护理、助产等专业使用。
编写本教材的宗旨是以培养具有人道、博爱、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护理人才为目标,力求做到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创新性和适用性相结合。教材在内容上体现了“必需、够用”的原则,把“以人为中心”的现代护理观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内容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全书内容的覆盖面广,重点突出,与同类教材比较有所创新。
1.案例导入以案例导入引领知识点,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感性认识,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考点提示和目标检测紧扣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全面覆盖知识点与考点。目标检测采用历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真题及高仿真模拟试题,搭建资格证书绿色通道。
3.图文并茂运用了彩色照片,增加了真实感,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视觉感受。
4.突出技能每项基础护理技术均从目的、评估、计划、实施、评价及注意事项六方面进行阐述。实施表格中列有“操作流程”、“操作步骤”、“要点说明”三部分内容,使学生一目了然,便于学习和记忆。
5.重点提示突出了重点,明确了学习目标。
6.增设“链接”提升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
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护理界同仁们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谢意。
限于编者的学识,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恳请使用本教材的广大师生和读者惠予斧正。
第1章 医院和住院环境
第1节 医院
一、医院的概念
二、医院的性质与任务
三、医院的种类
四、医院的组织机构
第2节 门诊部
一、门诊
二、急诊科
第3节 病区
一、病区的设置和布局要求
二、病区的护理工作
三、病区环境管理
四、病床单位及设置
五、铺床法
第2章 入院和出院护理
第1节 人院护理
一、患者进入病区前护理
二、患者进入病区后的初步护理
三、分级护理
第2节 出院护理
一、出院前的护理
二、出院当日护理
三、出院后的护理
第3节 运送患者法
一、轮椅运送法
二、平车运送法
三、担架运送法
第4节 家庭病床
一、家庭病床的概念
二、家庭病床收治的对象和范围
三、家庭病床的护理工作
第3章 舒适与安全护理
第1节 舒适的概述
一、舒适与不舒适的概念
二、不舒适的原因
三、不舒适患者的护理原则
四、休息
五、睡眠
第2节 各种卧位及应用
一、概述
二、常用卧位
第3节 帮助患者更换卧位的方法
一、帮助患者翻身侧卧法
二、帮助患者移向床头法
第4节 安全护理
一、安全概述
二、保护具的应用
第4章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第1节 医院感染
一、概述
二、医院感染的形成
三、医院感染发生的促发因素
四、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第2节 清洁、消毒、灭菌
一、概念
二、清洁法
三、消毒、灭菌的方法
第3节 无菌技术
一、概念
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三、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
第4节 隔离技术
一、概念
二、隔离区域的设置和划分
三、隔离消毒原则
四、隔离种类及措施
五、隔离技术操作法
六、职业防护
第5节 供应室
一、供应室的设置
二、供应室的工作内容
三、敷料的加工
四、常用物品的保养方法
第5章 清洁护理技术
第1节 口腔护理
第2节 头发护理
一、床上梳发、洗发
二、头虱、虮的除灭法
第3节 皮肤清洁护理
一、沐浴法
二、床上擦浴
三、压疮的预防及护理
第4节 卧床患者床整理及更换床
单法
第5节 晨晚间护理
一、晨间护理
二、晚间护理
第6章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第1节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一、体温的产生与调节
二、正常体温及其生理性变化
三、异常体温的观察及护理
四、体温的测量技术
第2节 脉搏的观察与护理
一、脉搏的产生
二、正常脉搏及其生理性变化
三、异常脉搏的观察及护理
四、脉搏的测量
第3节 呼吸的观察与护理
一、正常呼吸及其生理性变化
二、异常呼吸的观察及护理
三、呼吸的测量
第4节 血压的观察与护理
一、正常血压及其生理性变化
二、异常血压的观察及护理
三、血压的测量
第5节 体温单的绘制
一、眉栏填写
二、绘制体温表
三、底栏填写
第7章 饮食护理技术
第1节 医院饮食
一、基本饮食
二、治疗饮食
三、试验饮食
第2节 饮食护理
一、饮食与营养的评估
二、一般饮食护理
三、特殊饮食护理
第8章 排泄护理技术
第1节 排尿的护理
一、排尿活动的评估
二、排尿活动异常的护理
三、与排尿有关的护理技术
第2节 排便的护理
一、排便活动的评估
二、排便活动异常的护理
三、与排便有关的护理技术
第9章 给药技术
第1节 给药的基本知识
一、药物的种类、领取和保管原则
二、药疗原则
三、给药途径
四、给药次数和时间间隔
五、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
第2节 口服给药法
第3节 雾化吸人疗法
一、目的
二、常用药物
三、常用方法
第4节 注射法
一、注射原则
二、注射用物
三、药液抽吸法
四、常用注射技术
第5节 局部给药
一、滴药法
二、插入法
三、皮肤给药
四、舌下给药
第10章 药物过敏试验技术
一、青霉素过敏试验与过敏反应的处理
二、头孢菌素过敏试验与过敏反应的处理
三、链霉素过敏试验与过敏反应的处理
四、破伤风抗毒素(TAT)过敏试验及脱敏注射法
五、普鲁卡因过敏试验与过敏反应的处理
六、细胞色素c过敏试验与过敏反应的处理
七、碘过敏试验与过敏反应的
处理
第11章 静脉输液和输血技术
第1节 静脉输液法
一、静脉输液的原理
二、静脉输液的目的
三、静脉输液常用溶液的种类及作用
四、常用静脉输液法
五、输液速度与时间的计算
六、常见输液故障及排除法
七、输液反应及防护
八、输液微粒污染
第2节 静脉输血法
一、概述
二、静脉输血法
三、自体输血
四、输血反应及防护
第12章 冷热疗技术
第1节 热疗法
一、热疗的应用目的
二、影响热疗的因素
三、热疗的禁忌
四、热疗法
第2节 冷疗法
一、冷疗的应用目的
二、影响冷疗的因素
三、冷疗的禁忌
四、冷疗法
第13章 标本采集技术
第1节 标本采集的意义和原则
一、标本采集的意义
二、标本采集的原则
第2节 各种标本采集法
一、血液标本采集法
二、尿标本采集法
三、粪便标本采集法
四、痰标本采集法
五、咽拭子培养标本采集法
六、呕吐物标本采集法
第14章 危重患者的病情观察和抢救技术
第1节 危重患者的病情观察
一、病情观察的方法
二、病情观察的内容
三、危重患者的支持性护理
第2节 危重患者的抢救技术
一、抢救工作的组织管理与抢救设备
二、常用抢救技术
第15章 临终患者的护理技术
第1节 概述
一、临终关怀
二、濒死及死亡的定义
三、死亡过程的分期
四、安乐死
第2节 临终患者及家属的护理
一、临终患者的生理变化和护理
二、临终患者的心理变化和护理
三、临终患者家属的护理
第3节 死亡后护理
一、尸体护理
二、丧亲者的护理
第16章 病案管理与护理文件的书写
第1节 病案管理
一、病案的种类
二、病案的重要性及病案记录的要求
三、病案的管理
第2节 护理文件的书写
一、体温单
二、医嘱单
三、出入液量记录单
四、特别护理记录单
五、手术护理记录单
六、病室报告
七、护理病案
参考文献
基础护理技术教学大纲
目标检测选择题参考答案
促发医院感染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医务人员业务素质低,不能严格地执行无菌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消毒器械质量较差;无视医院消毒的重要性,缺乏基本的消毒知识,未按消毒技术规范消毒等。
2.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不健全无健全的门急诊预检、分诊制度,住院部没有人院卫生处置制度,致使感染源传播;不重视消毒灭菌效果的监督和监测工作,消毒经费不落实等。
3.介入性诊治手段增多如内镜、泌尿系导管、动静脉导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吸入装置、脏器移植、牙钻、采血针、吸血管、监控仪器探头等侵人性诊治手段,不仅可把外界的微生物导人体内,而且损伤了机体的防御屏障,使病原体容易侵入机体。
4.大量新型抗生素的应用不当大量抗生素的开发和普及治疗过程中应用多种抗生素或集中使用大量抗生素,使患者体内正常菌群失调,耐药菌株增加,致使病程延长,感染机会增多。
5.环境污染严重医院中由于传染源多,所以环境的污染也严重。其中,污染最严重的是感染患者的病房,厕所的污染也很严重。病区中的公共用品,如水池、便器、手推车、拖布、抹布等也常有污染。对探视者未进行必要的、合理的和必要的限制时,以致由探视者或陪住人员把病原菌带入医院的可能性增加。
6.易感患者增加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慢性疾病、恶性疾病、老年患者所占比例增加,而这些人往往抵抗力低下,容易感染。此外,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接受化疗、放疗者,自身免疫功能下降者也成为易感者。
7.医院布局不合理和隔离措施不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