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65 元
丛书名:
- 作者:付融冰 编著
- 出版时间:2025/5/1
- ISBN:9787122473974
- 出 版 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适用读者: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与工程、水文地质学、土壤学、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岩土工程及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从事土壤与地下水环境调查、风险评估、治理修复等工作的技术人员、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参考用书。
- 中图法分类:X53;X523
- 页码:285
- 纸张:
- 版次:01
- 开本:16开
- 字数:(单位:千字)
《土壤与地下水环境风险控制和修复》是一本基于土壤与地下水环境治理现实需求,融合了土壤与地下水学科,全面介绍土壤与地下水环境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管理制度、环境调查、风险评估、控制与修复等内容的教材和工具书。本书力求突出全面性、逻辑性、规律性、设计性、教学性的特点。
全书分为上、下两册,共20章。上册侧重于基本概念、理论、制度以及调查与评估,下册侧重于治理技术。上册共7章,内容分别为绪论、土壤与地下水环境系统、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物迁移转化基础理论、土壤与地下水中常见污染物及环境行为、土壤与地下水环境管理制度、土壤与地下水环境调查、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下册共13章,内容分别为污染土壤与地下水治理基本原理、技术与策略,以及土壤整理与离场处置、固化/稳定化技术、土壤异位洗脱技术、原位抽出与气提修复技术、基于药剂注入的原位修复技术、热处理技术、生物修复技术、电动修复技术、监控自然衰减法、污染物迁移途径控制技术、地下水异位处理技术、场地异味控制与尾气处理技术。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与工程、水文地质学、土壤学、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岩土工程及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从事土壤与地下水环境调查、风险评估、治理修复等工作的技术人员、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参考用书。
付融冰,同济大学,教授、博导。校内外学术及行政兼职:注册环保工程师、注册环评工程师,土壤环境修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土盟)场地修复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环境保护部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评审专家库(国家库)专家、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污染场地修复标准化专家咨询组成员、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土壤与地下水修复专委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环保科研项目评审专家、上海市科技创新平台评审专家以及浙江省、江苏省等全国多地土壤与地下水修复专家库专家。 研究方向 1、场地系统污染物环境过程与效应研究; 2、土壤与地下水环境调查/侦探与评估理论、方法与应用; 3、污染土壤与地下水环境风险管控与修复理论、技术与应用; 4、重金属污染防治管理制度、治理技术与应用; 5、水环境综合诊断与修复技术及应用。 科研成果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项目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比尔盖茨基金会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火炬计划1项、国家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项目1项,主持和参与世博科技专项、市科委科研计划项目、市环境保护重大重点项目、世界银行项目及其他各类场地环境调查、风险评估、修复方案与工程项目50余项。参与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污染场地修复工作,主持了世博会城市实践区污染场地修复的技术研发、方案制定及工程指导。
第1章绪论1
1.1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状况1
1.1.1土壤污染状况1
1.1.2地下水污染状况3
1.2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特征、危害与治理意义4
1.2.1土壤与地下水的污染特征4
1.2.2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的危害与治理意义5
1.3土壤与地下水污染治理的研究内容与学科特点6
1.3.1研究内容6
1.3.2学科特点6
习题与思考题7
参考文献7
第2章土壤与地下水环境系统8
2.1土壤与地下水环境系统概述8
2.2土壤与地下水环境系统基本概念8
2.2.1土壤8
2.2.2地下水9
2.2.3土壤与地下水环境系统9
2.2.4土壤与地下水污染9
2.3土壤与地下水环境系统的结构10
2.3.1介质场10
2.3.2水动力场12
2.3.3物理场13
2.3.4化学场13
2.3.5生物场13
2.4土壤的形成与基本性质14
2.4.1土壤的形成与分类14
2.4.2主要成土矿物、岩石及母质17
2.4.3土壤的组成21
2.4.4土壤粒径、分类与土壤异质性29
2.4.5土壤结构性38
2.4.6岩土空隙性39
2.4.7土体构造44
2.4.8土壤胶体特性47
2.4.9土壤酸碱性48
2.4.10土壤生物学性质49
2.5地下水的赋存与理化特征51
2.5.1水在岩土中的存在形式51
2.5.2不同埋藏条件下的地下水54
2.5.3不同介质中的地下水59
2.5.4岩土的水理性质61
2.5.5含水层的压缩性65
2.5.6地下水的物理性质69
2.5.7地下水的化学性质71
习题与思考题74
参考文献75
第3章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物迁移转化基础理论77
3.1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物迁移转化概述77
3.2水文循环78
3.3地下水运动的基本原理78
3.3.1渗透与渗流的基本概念78
3.3.2地下水渗流的基本定律83
3.3.3岩层的渗透特性86
3.3.4地下水流运动的基本方程91
3.4水井力学101
3.4.1水井基本知识101
3.4.2地下水向完整井的稳定流运动102
3.4.3地下水向完整井的非稳定流运动107
3.4.4井群井流运动116
3.4.5边界井及非完整井的井流运动118
3.5污染物迁移的基本原理123
3.5.1相间分配作用123
3.5.2对流133
3.5.3扩散133
3.5.4弥散136
3.6污染物转化的基本原理138
3.6.1反应动力学与热力学138
3.6.2酸碱反应143
3.6.3溶解沉淀147
3.6.4氧化还原149
3.6.5生物降解151
3.7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基本方程156
3.7.1对流-弥散方程156
3.7.2对流-弥散-反应方程158
3.7.3二相流方程163
3.7.4包气带中气体的迁移164
习题与思考题165
参考文献166
第4章土壤与地下水中常见污染物及环境行为168
4.1土壤与地下水污染来源168
4.2土壤与地下水中的常见污染物169
4.2.1污染物分类169
4.2.2典型行业土壤与地下水中污染物类型169
4.3污染物的基本性质170
4.3.1密度170
4.3.2溶解度170
4.3.3熔点173
4.3.4沸点173
4.3.5蒸气压173
4.3.6黏度173
4.3.7毒理学性质174
4.3.8生物学性质174
4.4典型污染物性质及环境行为175
4.4.1污染物在土壤与地下水中的赋存状态175
4.4.2金属和类金属175
4.4.3多环芳烃182
4.4.4氯代烃183
4.4.5苯系物184
4.4.6多氯联苯184
4.4.7酚类化合物185
4.4.8总石油烃186
4.4.9农药187
4.4.10挥发性及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188
4.4.11新污染物189
4.4.12非水相液体190
习题与思考题195
参考文献195
第5章土壤与地下水环境管理制度197
5.1土壤与地下水环境管理制度概述197
5.2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与治理的复杂性197
5.3国际土壤与地下水污染治理理念的演变198
5.3.1治理理念演变过程198
5.3.2相关概念及演变201
5.4我国土壤与地下水环境管理制度204
5.4.1环境管理的发展历程204
5.4.2基于风险的环境管理制度207
习题与思考题213
参考文献213
第6章土壤与地下水环境调查215
6.1土壤与地下水环境调查概述215
6.2环境调查的类型216
6.2.1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216
6.2.2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216
6.2.3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217
6.3调查阶段及流程217
6.3.1第一阶段调查217
6.3.2第二阶段调查220
6.4调查布点方法220
6.4.1系统随机布点法220
6.4.2系统布点法221
6.4.3分区布点法222
6.4.4专业判断布点法223
6.4.5追踪布点法224
6.4.6物探辅助法226
6.4.7截面布点法226
6.5布点采样原则与要求228
6.5.1平面布点原则228
6.5.2土壤采样深度设定原则232
6.5.3地下水监测井设置233
6.6环境水文地质勘察与环境样品采样方法236
6.6.1地球物理探测236
6.6.2钻探及其他探测237
6.6.3土壤与地下水采样原则239
6.6.4土壤采样方法240
6.6.5地下水建井、洗井及采样241
6.6.6土壤气采样方法244
6.6.7其他环境介质采样245
6.6.8现场快速测定工具245
6.6.9原位高精度调查工具245
6.6.10环境水文地质勘察及试验248
习题与思考题250
参考文献251
第7章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252
7.1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概述252
7.2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基本概念253
7.3人体健康风险评估253
7.3.1风险评估的阶段性253
7.3.2风险评估的基本流程254
7.3.3危害识别254
7.3.4暴露评估255
7.3.5毒性评估265
7.3.6风险表征269
7.3.7不确定性分析273
7.3.8风险控制值计算274
7.3.9基准值的推导275
7.3.10模型参数278
7.4生态风险评估280
7.4.1问题识别阶段281
7.4.2分析阶段282
7.4.3风险表征阶段283
习题与思考题284
参考文献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