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79 元
丛书名:
- 作者:施泽明
- 出版时间:2025/6/1
- ISBN:9787030807366
- 出 版 社:科学出版社
适用读者:地学类和环境类相关专业本科生,其他专业学生,从事环境地学研究和生产的工作人员
- 中图法分类:X14
- 页码:294
- 纸张:
- 版次:1
- 开本:16
- 字数:453(单位:千字)
本书以地学为基础,以地球系统观为指导,以人-宜居地球为目标,以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和地质背景的耦合关系为主线,系统介绍环境地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本书包括四部分内容:第1章,绪论;第2~3章,全球性及区域环境地学;第4~8章,人与人居环境相互作用;第9章,环境地学发展趋势。在介绍地球系统、全球性及区域性环境地学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人与人居环境关系密切的城市环境地学、农业环境地学、环境地质与健康、矿山环境地学、重大工程与环境地质。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2009.06-2011.06于成都理工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
2005.09-2008.06于成都理工大学核自院就读地球化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
2001.07-2004.06于成都理工大学核自院就读地球化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
1986.09-1989.07就读于江苏理工学院。2014.03-至今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院长,地学核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2.12-2014.03 成都理工大学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院长、地学核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2.05-2012.12 成都理工大学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院长;
2010.11-2012.05 成都理工大学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副院长;
2007.04-2010.11 成都理工大学核自院地球化学系系主任;
2006.04-2007.04 成都理工大学核自院地球化学实验室主任;
2004.07-2006.04 成都理工大学核自院地球化学系工作;
1989.07-2001.08 江苏省东台市职业高级中学工作。主要从事环境地球化学、矿床地球化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子课题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5项,专题负责16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教材2部,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发明专利1项。现任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院长,地学核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天府青城计划-天府名师,四川省专家评议(审)委员会成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应用地球化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勘查地球化学专委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同位素地质专委会委员。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环境地学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1
1.1.1 环境地学的基本概念 1
1.1.2 环境地学的发展历程 2
1.2 环境地学的任务及研究内容 5
1.2.1 环境地学的任务 5
1.2.2 环境地学的学科体系及研究内容 6
1.3 环境地学问题 8
1.3.1 不同尺度环境地学问题 8
1.3.2 不同类型环境地学问题 9
1.3.3 不同机理产生的环境地学问题 12
1.4 环境地学研究方法 12
1.4.1 野外调查与观测 12
1.4.2 室内实验分析与模拟 13
1.4.3 数理统计与大数据分析 14
1.4.4 3S技术与人工智能 15
1.5 环境地学学科基础及其相互关系 15
1.5.1 环境地学学科基础 15
1.5.2 环境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6
思考题 17
第2章 环境系统与环境地学 18
2.1 地球系统 18
2.1.1 地球系统的概念 18
2.1.2 地球系统的基本框架 19
2.2 第四纪环境变化 27
2.2.1 气候变化 27
2.2.2 海平面变化 28
2.2.3 构造地貌 29
2.3 环境变化的驱动力 30
2.3.1 地球外部因素 30
2.3.2 地球内部因素 32
2.3.3 人为因素 36
思考题 38
第3章 区域环境地学 39
3.1 区域环境地学概述 39
3.1.1 区域环境地学概念 39
3.1.2 区域环境地学要素 39
3.1.3 区域环境地学结构及变化 42
3.1.4 区域环境地学特征及类型 42
3.1.5 环境地学系统功能区划 45
3.2 我国区域环境地学 46
3.2.1 我国环境地学特征及分区 46
3.2.2 我国典型区带的环境地学 48
3.3 区域环境地学问题与对策 53
3.3.1 区域环境地学问题现状 53
3.3.2 区域环境地学问题应对策略 55
3.3.3 区域环境地学问题调查方法 56
思考题 57
第4章 城市环境地学 58
4.1 城市环境地学概述 58
4.1.1 城市环境地学概念及研究内容 58
4.1.2 城市环境地学特征 60
4.1.3 不同城市类型 64
4.1.4 城市环境地学问题 66
4.2 城市环境地质学 67
4.2.1 平原城市地质学 67
4.2.2 山地城市地质学 72
4.2.3 海滨城市地质学 77
4.2.4 矿业城市地质学 80
4.3 城市环境地球化学 84
4.3.1 城市大气环境地球化学 84
4.3.2 城市土壤环境地球化学 90
4.3.3 城市水体环境地球化学 97
4.4 城市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 104
4.4.1 环境地质条件调查 105
4.4.2 环境地质问题调查 106
4.4.3 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108
4.5 海绵城市建设 111
思考题 112
第5章 农业环境地学 113
5.1 农业环境地学概述 113
5.1.1 农业环境地学概念及其研究内容 113
5.1.2 农业环境地学影响因素 115
5.2 地质背景与农业环境 116
5.2.1 农业环境质量的关键要素 116
5.2.2 地质构造对地下水和土壤的影响 130
5.3 人类活动与农业环境 137
5.3.1 农业生产对农业环境的影响 137
5.3.2 城市化对农业环境的影响 142
5.3.3 工业化对农业环境的影响 145
5.4 农业环境质量与粮食安全 149
5.4.1 农业环境与农产品质量的评价方法 149
5.4.2 农业环境质量区划方法技术 154
5.4.3 农业环境质量的提升方法案例 159
思考题 161
第6章 环境地质与健康 162
6.1 环境地质与健康的历史与问题 162
6.1.1 环境地质与健康的历史与发展 162
6.1.2 环境地质与健康的主要研究内客 163
6.2 环境地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基本原理 165
6.2.1 元素在人体中的分布规律 165
6.2.2 环境常量元素富集与缺乏的影响 170
6.2.3 环境微量元素富集与缺乏的影响 173
6.3 环境地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75
6.3.1 地质背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75
6.3.2 食物链对人体健康影响研究 184
6.4 地方病的发生与防治 186
6.4.1 地方病的由来 186
6.4.2 我国主要地方病的历史 187
6.4.3 地方病的传统与新型研究方法 189
6.4.4 地方病的防治 190
思考题 192
第7章 矿山环境地学 193
7.1 矿山环境地学概论 193
7.1.1 矿山环境地学概念及类型 193
7.1.2 矿山开发现状及趋势 194
7.1.3 矿山环境地学研究的意义 194
7.1.4 矿山环境地学问题及特征 195
7.1.5 矿山环境地学研究内容 198
7.2 我国矿山环境地学问题区域分布特征 200
7.2.1 矿山地质环境分区概况 200
7.2.2 我国不同地质环境区矿山环境地学问题 202
7.2.3 矿山环境地学问题的分布特征 205
7.3 我国矿山环境地学问题及危害 206
7.3.1 我国矿山环境地学问题分类及主导因素 206
7.3.2 典型矿山环境地学问题及其危害 208
7.3.3 矿山活动对土地(植被)资源的影响 211
7.3.4 矿山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212
7.3.5 矿山活动对矿区环境的影响 213
7.4 矿山环境质量评价及修复 214
7.4.1 矿山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214
7.4.2 矿山环境修复 224
7.4.3 煤矿区生态修复工程案例 229
7.5 绿色矿业及绿色勘查 230
7.5.1 绿色矿业 230
7.5.2 绿色勘查 233
7.5.3 绿色矿山 235
思考题 239
第8章 重大工程与环境地质 240
8.1 重大工程环境地质概述 240
8.1.1 重大工程概念 240
8.1.2 重大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概述 240
8.2 重大水利水电工程与环境地质 240
8.2.1 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240
8.2.2 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评价 250
8.2.3 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地质防治 251
8.3 跨流域调水工程与环境地质 253
8.3.1 跨流域调水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253
8.3.2 跨流域调水工程对环境的影响评价 256
8.3.3 跨流域调水工程环境地质防治 257
8.4 核电工程与环境地质 258
8.4.1 核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258
8.4.2 核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评价 260
8.4.3 核电工程环境地质防治 262
8.5 重大交通基础工程与环境地质 263
8.5.1 重大交通基础工程伴生的环境地质问题 263
8.5.2 重大交通基础工程对环境的影响评价 268
8.5.3 重大交通基础工程环境地质防治 271
8.6 机场修建与环境地质 273
8.6.1 机场修建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273
8.6.2 机场修建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评价 276
8.6.3 机场修建环境地质防治 277
思考题 278
第9章 环境地学发展趋势 279
9.1 环境水科学发展趋势 279
9.2 环境土壤学发展趋势 280
9.3 工程地质环境与灾害发展趋势 281
9.4 环境大气科学发展趋势 283
9.5 环境地球化学发展趋势 284
思考题 287
参考文献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