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49 元
丛书名:
- 作者:曾英
- 出版时间:2025/6/1
- ISBN:9787030807397
- 出 版 社:科学出版社
适用读者:作为高等学校碳中和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相关部门及单位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及生产实践的技术人员
- 中图法分类:X511
- 页码:172
- 纸张:
- 版次:1
- 开本:16
- 字数:(单位:千字)
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代人类面临的最为紧迫和复杂的全球性挑战之一,应对全球气候挑战需要更紧密的全球及区域合作。我国在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开展了大量关键技术创新工作,绿色低碳环保已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主流方案。
本书在简要介绍碳中和提出的背景与意义、碳中和技术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按照减碳、零碳、负碳的编写纲要,以传统能源、新型能源、能源储存、固碳与利用等领域的碳中和技术方案为主线,重点阐述碳中和实现技术的基本原理、技术路径、工程装置、关键材料,以及技术应用的典型实例。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2000.09-2004.06
就读于成都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2007.09-2011.06
就读于成都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获得哲学硕士学位。
2020.09 至今
于成都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攻读博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
1999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化工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
2001年~2004年在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学博士后流动站地球化学方向做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4年,破格晋升为教授;
2004年,入选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
2006年,增列为博士生导师;
2007年,在德国 Erlangen-Nürnberg 大学访问;
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先后任成都理工学院应用化学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系主任助理,成都理工大学材料与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院长。
2019年5月,任成都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
2019年11月,任成都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化工已在Chem. Eng. J.、J. Chem. Eng. Data、Geochim. Coschim Acta、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其中SCI论文11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获四川省科技成果二、三等奖各1项,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矿产资源化学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主任;四川省攀西战略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学院评定委员会委员;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中国化学会会员;欧洲EGA会员;四川省化学化工学会防腐保温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四川省危险化学品协会副会长;四川省环境协会固体废物处置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分析化学协会光谱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安全生产专家。
目录
序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碳中和提出的背景及重大意义 1
1.2 碳中和技术的内涵及分类 2
1.2.1 碳中和技术的内涵 2
1.2.2 碳中和技术的分类 2
1.3 碳中和技术特征及重点领域 2
1.3.1 碳中和技术特征 3
1.3.2 碳中和技术重点领域 4
思考题 5
主要参考文献 5
第2章 传统化石能源绿色高效开发与利用技术 7
2.1 页岩气高效开发技术 7
2.1.1 页岩气资源概述 7
2.1.2 页岩气地质特征及甜点区评价 8
2.1.3 页岩气钻完井技术 10
2.1.4 页岩气缝网体积改造技术 11
2.2 煤层气绿色开发技术 12
2.2.1 煤层气资源概述 12
2.2.2 煤层气地质特征 13
2.2.3 煤层气开发技术 14
2.3 煤炭高效开发利用技术 18
2.3.1 煤炭资源概述 18
2.3.2 煤炭地质特征 20
2.3.3 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技术 21
2.3.4 煤炭燃烧利用技术 23
思考题 25
主要参考文献 26
第3章 新型能源开发利用技术 27
3.1 氢能 27
3.1.1 氢能概述 27
3.1.2 绿色制氢技术 28
3.1.3 氢能储运技术 31
3.1.4 氢能低碳应用技术 34
3.2 核能 37
3.2.1 核能发展历程 37
3.2.2 核能资源概述 38
3.2.3 核能资源利用技术 39
3.3 地热能 42
3.3.1 地热资源概述 43
3.3.2 浅层地热能开发技术 44
3.3.3 水热型地热能开发技术 46
3.3.4 干热岩地热能开发技术 54
3.4 风能 56
3.4.1 风能概述 56
3.4.2 风力发电技术 57
3.4.3 风力致热技术 58
3.5 太阳能 59
3.5.1 太阳能概述 59
3.5.2 太阳能光热转换技术 59
3.5.3 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 62
3.5.4 太阳能光化学转化技术 63
3.6 其他新型能源 63
3.6.1 生物质能 64
3.6.2 海洋能 66
思考题 69
主要参考文献 69
第4章 储能技术 71
4.1 热能储存技术 71
4.1.1 物理储热技术 72
4.1.2 化学储热技术 73
4.2 化学储能技术 75
4.2.1 锂离子电池 76
4.2.2 钠离子电池 78
4.2.3 全钒液流电池 79
4.3 机械储能技术 80
4.3.1 抽水蓄能技术 80
4.3.2 重力储能技术 82
4.3.3 压缩空气储能技术 84
4.3.4 飞轮储能技术 85
4.4 电磁储能技术 87
4.4.1 超级电容器储能技术 87
4.4.2 超导磁体储能技术 89
思考题 91
主要参考文献 91
第5章 CO2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 92
5.1 CO2捕集技术 92
5.1.1 CO2捕集技术概述 92
5.1.2 燃烧前捕集技术 93
5.1.3 富氧燃烧捕集技术 94
5.1.4 燃烧后捕集技术 94
5.2 CO2利用技术 95
5.2.1 CO2化工利用技术 96
5.2.2 CO2地质利用技术 99
5.2.3 微藻生物利用技术 101
5.3 CO2封存技术 103
5.3.1 CO2封存原理 104
5.3.2 封存潜力评价技术 106
5.3.3 地质与地质力学建模技术 107
5.3.4 多场耦合数值模拟技术 109
5.3.5 封存监测-预警技术 110
思考题 111
主要参考文献 111
第6章 生态固碳技术 113
6.1 生态固碳概述 113
6.1.1 生态固碳基本原理 113
6.1.2 生态固碳现状 114
6.1.3 生态固碳技术概述 116
6.2 森林固碳技术 116
6.2.1 造林与再造林技术 117
6.2.2 退耕还林技术 119
6.2.3 天然林保护技术 123
6.2.4 人工林天然化技术 124
6.2.5 林分的优化和改造技术 125
6.3 草地固碳技术 126
6.3.1 退耕还草 126
6.3.2 放牧管控 130
6.3.3 草地改良 132
6.4 农田固碳技术 134
6.4.1 秸秆还田技术 135
6.4.2 有机肥施用技术 138
6.4.3 农田经营管控技术 139
6.5 湿地固碳技术 140
6.5.1 湿地保育技术 140
6.5.2 退田还湖技术 140
6.5.3 人工湿地技术 142
6.6 海洋固碳技术 143
6.6.1 碳汇渔业与海藻养殖 143
6.6.2 岸线固碳 144
思考题 145
主要参考文献 145
第7章 碳中和决策支撑技术 148
7.1 碳中和决策制定的原理 148
7.1.1 碳中和决策的制定主体 148
7.1.2 碳中和决策的制定原则 149
7.1.3 碳中和决策的影响因素 150
7.1.4 碳中和决策的制定流程 151
7.2 碳排放监测原理与技术 153
7.2.1 碳排放监测原理 153
7.2.2 碳排放监测技术 154
7.3 碳排放核算与数据管理技术 157
7.3.1 碳排放核算对象 158
7.3.2 碳排放核算关键技术 159
7.3.3 碳排放数据管理技术 165
7.4 碳中和决策的评价技术 167
7.4.1 碳中和决策评价的内容 168
7.4.2 碳中和决策定性评价技术 169
7.4.3 碳中和决策定量评价技术 170
思考题 171
主要参考文献 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