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志熙歌行一体,源出乐府。此义古今人多有涉及,而犹以冯班《钝吟杂录》所论最为简赅得要,其语云: “大略歌行出于乐府,曰‘行’者,犹仍乐府之名也。杜子美作新题乐府,此是乐府之变。盖汉人歌谣,后乐工采以入乐府,其词多歌当时事,如《上留田》、《霍家奴》、《罗敷行》之类是也。子美自咏唐时事,以俟采诗者,异于古人,而深得古人之理。元、白以后,此体纷纷而作。”此可谓明于乐府歌行之源流统属矣。频年授“唐诗分体研究”课程,致思于唐诗体裁系统的分类,大略有二: 以类而言,为乐府体、古体、近体;以体而言,为歌行、古体、近体。元、白之流因提倡新题乐府,故元稹《叙诗寄乐天》以“古讽”、“乐讽”、“律讽”分类,重讽喻也。然乐府非止一体,唐人乐府,歌行之外,多兼用近体及五七言古体,故乐府实一诗歌品种,非单纯意义上之体裁也。故欲为唐诗体裁做一彻底之分类,自以分为歌行、古体、近体三大类为善。唐人本意,亦是如此,李群玉《进诗表》: “谨捧所业歌行、古体、今体七言今体五言四通合三百首,谨诣光顺门昧死上进。”又韦縠所编的《才调集》十卷,每卷之首皆标“古、律、杂歌诗一百首”,杂歌诗即歌行也。可见三大类划分,为唐人之基本体裁意识,而歌行统属于乐府,亦唐人之通识也。
辛博士著《杜甫歌行艺术研究》,即以杜甫歌行为文人徒诗发展高峰之一,又特重其与《诗经》、汉乐府以来古老乐歌传统之关系,可谓探骊得珠,深扼其要领。至其论述之结构,则深入抒情、叙事两道以揭示歌行体之本质,而归之悲、丽之审美风貌;辨析其采用新题乐府体制的种种原因,揭示其音乐性状的种种原因;且每事必追溯诗史源流,证以并时风气与夫子美当日之遭际,大小创获,累如贯珠。嗟夫,杜陵诗学,笼罩古今,博大精深,无以复加,其中即杜氏歌行诗学一端,博士之论文,当为目前之最新成果。观其妙识文心,深谙作理,纵横叙理,文如织绮,亦今人所难能也!且夫今日之文学研究论文,多有识而少情,甚者至于视古人之生命结晶之作品,为医者解剖台上之范本,而复美其名曰客观研究。博士此文,则不仅识精,且著深情,可谓无负少陵!更有一事,予所深慰者,先师一新先生穷五载力,著成《杜甫评传》,目为之眊瞀,实为20世纪杜陵诗学之巨著,其精义今人多未能知,予亦愧未能为之阐释。博士为此文,对于陈著曾经认真研读,多有继承,其为学可谓渊源有自矣!
博士昔为髫年少女,已知好文学,犹嗜说部,及长,尝试为言情仙侠数种,即能风行海内,人皆羡为霓裳锦袖,烟香缥缈矣!然予未读也。予所知者,博士治学吟诗之事也。忆昔博士选修予之唐诗课,其所作律诗一章,中有好句,予既知博士为才华颖脱之人矣,特未知其能治学否!光阴荏苒,一纪如翻,博士终于学成,出此精彩之杜诗研究著作,可谓不负其才矣!今既获出版,业得与海内学人上下讨论矣。予故喜为之序!
2013年7月
序论
一、杜甫歌行体的界定、源流与乐府及七古的关系
二、杜甫歌行体研究现状
三、杜甫对歌行一体的自觉选择
第一章 杜甫歌行创作历程的初始阶段——从壮游到长安十年
一、杜甫歌行创作的准备阶段
二、十年长安——杜甫歌行创作的开始
1.京城流行的歌行创作风气对杜甫的影响
2.李白、岑参、薛华等友人的影响
3.杜甫对社会现实的留意以及盛唐后现实主义题材增加的趋势
三、杜甫歌行创作求变之始——盛世转折,安史之乱
1.对歌行体语言艺术的新探索
2.现实主义的深入——《哀王孙》、《悲陈陶》、《哀江头》等名篇
第二章 杜甫歌行创作的发展阶段——随驾凤翔到蜀中草堂
一、人生的再次剧变,随驾凤翔到放还
序论
一、杜甫歌行体的界定、源流与乐府及七古的关系
二、杜甫歌行体研究现状
三、杜甫对歌行一体的自觉选择
第一章 杜甫歌行创作历程的初始阶段——从壮游到长安十年
一、杜甫歌行创作的准备阶段
二、十年长安——杜甫歌行创作的开始
1.京城流行的歌行创作风气对杜甫的影响
2.李白、岑参、薛华等友人的影响
3.杜甫对社会现实的留意以及盛唐后现实主义题材增加的趋势
三、杜甫歌行创作求变之始——盛世转折,安史之乱
1.对歌行体语言艺术的新探索
2.现实主义的深入——《哀王孙》、《悲陈陶》、《哀江头》等名篇
第二章 杜甫歌行创作的发展阶段——随驾凤翔到蜀中草堂
一、人生的再次剧变,随驾凤翔到放还
1.北征途中的《徒步归行》
2.重返长安短暂安宁:《倡侧行》、《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
二、贬谪华州到弃官而去——咏物、侍宴之作及名篇《洗兵马》
三、同谷七歌
四、蜀中草堂时期
1.营建草堂之初
2.草堂后期到辗转绵州——有意改造歌行体
3.蜀乱居梓州——歌行功用、美学境界的丰富
4.入严武幕府——杜诗歌行悲丽、盛衰结合境界之始
第三章 杜甫歌行创作的高峰——夔州时期到晚年漂泊
一、出蜀入峡时的歌行创作
二、夔州时期——杜诗歌行创作的高峰
1.迁居白帝城——律体大成与歌行体变化酝酿时期
2.歌行体中悲丽结合美学风格的顶峰:《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3.夔州歌行艺术总体评价
三、自峡入荆,漂泊中最后的歌行创作
第四章 杜甫歌行中的抒情特质
一、杜甫“敢于达情”,开拓了诗歌尤其是歌行的感情厚度
二、杜诗歌行中的深切情感往往和家国之悲结合,具有格外动人的情感力度
三、杜甫有意识地增强歌行的内部音乐性,从而增强其抒情性
1.以“歌者意识”增加抒情强度
2.以“当面述说”的手法拉近抒情距离
第五章 杜甫歌行的叙事艺术
一、杜诗“诗史”说
二、杜甫乐府歌行作品的叙事成就
三、杜甫歌行叙事是对《诗经》、乐府两大叙事传统的整合
1.《诗经》与汉乐府是中国古代叙事诗两大不同源头
2.杜甫歌行对《诗经》传统的继承
3.杜甫歌行对乐府传统的继承
4.杜甫对这两种传统的融合、对中唐叙事诗的启发
四、杜甫叙事诗对中唐叙事诗繁荣的影响
1.娱乐主题的进一步强化
2.语言艺术的进一步通俗化
……
第六章 杜甫歌行的审美特征
第七章 杜甫歌行体制——新题乐府创作研究
第八章 杜甫歌行的音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