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全社会都关注的热点话题,所有的家长都倾注了全力希望能将自己的孩子教育成人,但现在的孩子都在想些什么,他们对很多事情的看法是什么,虽有各种专家在解读,却很少有人能真正听到孩子的心声。这本小书是梁贻钧同学在小学六年中对班级中经历的各种事件的记录,也表达了他对学校、老师、同学、学习、活动等等的虽稚嫩却宝贵的看法,体现了一个孩子从6岁到12岁的成长。
以孩子的视角观察小学生活,审视小学教育,体会与同学和老师真挚而纠葛的情感。一个全面发展、成绩优秀的中学生,一个极度热爱写作的文学少年,用日记体的形式记录了自己小学六年的学习和生活,表达了他对学校、老师、同学、学习、活动等虽稚嫩却宝贵的看法,体现了一个孩子从6岁到12岁的成长。这本小书,小学生应该读一读,因为它写的是你们的生活、你们朝夕面对的老师和同学们;这本小书,小学老师和小学生家长也应该读一读,它给了你们一个机会,去了解孩子的世界,了解孩子对考试、对各种校园活动的真实感悟以及他们对老师们的独特情感。
梁贻钧,男,2000年4月6日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就读于贵阳市实验小学,热爱写作和足球。
在小学一至五年级获校“三好学生”和少先队“优秀干部”等荣誉,属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少年,曾获校园“感恩之星”等荣誉。2010年通过硬笔书法七级资格,同年获“热爱汉语”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二等奖,文章被收入《时代少年文萃》;2011年获全国小学生感恩作文一等奖,同年获全国小学生英语竞赛(五年级组)三等奖和全国剑桥少儿英语大赛二等奖;2012年获全国小学生英语竞赛(六年级组)一等奖;2012年7月受邀参加贵州省教育厅针对各校优秀学生组织的美国游学夏令营,2013年7月自发组织12位同学到贵州省安顺市幺铺镇四旗村,给留守的45位农村儿童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关爱活动,除授课、补习,教球类运动外,还把自己的书籍、文具进行了捐赠,对其中特别困难的6位儿童用自己的零用钱进行了长期结对子帮助。
第一部 开班
1 入学
2 老师
3 校园
4 校会
5另一位老师
6 课程开始
7 熟悉与适应
8 退学
9 红领巾
10 做操与评分
11 学习
12 开班功臣
13 受伤与友爱
14 “同病相怜”的兄弟
第一部 开班
1 入学
2 老师
3 校园
4 校会
5另一位老师
6 课程开始
7 熟悉与适应
8 退学
9 红领巾
10 做操与评分
11 学习
12 开班功臣
13 受伤与友爱
14 “同病相怜”的兄弟
15 捐书
16 师徒之情
17 复习
18 考试
19 假期
第二部 成势
1 开学
2 开学典礼
3 激励士气
4 沉默的人
5 校服
6 评比与团结
7 风动云变
8 重整班级
9 大灾、大悲、大爱
10 小老师
11 我手写我心
12 运动会
13 冷中热
14 兴趣小组
15 紧张的学习
16 团结的比赛
17 复习迎考
18 期末考试
19 再见了
第三部 鼎盛
1 校园再聚
2 新的学期新的变化
3 开学之路
4 转学
5 三年级的不同
6 “文艺大革命”
7 一次会议
8 狭路相逢
9 庆祝
10 午窃事件
11 “三倔”
12 成熟
13 甲流来袭
14 “浩劫”之后
15 热奥浪潮
16 风平浪静
17 各派争鸣
18 运动会
19努力吧!
20 严师出高徒
21 黎明前的黑暗
22 风波再起
23 最后一天
24 结局
25 散学典礼同学们的最后一聚
26 一如往日
27 焕然一新
28 鼎盛之始
29 全面升级
30 科报评比
31 两班之较
32 活力之源
33 扫墓还是春游?
34 好坏同批
35 为“工”旷课
36 鼎盛之行
37 坏事好事
11. 我手写我心
二(12)班经过一次“抗震救灾活动”,又进入了紧张的学习状态。在这一时期,吴老师为了让同学们又一次亲身体验,提高写作的真实性,举行两次亲身体验的活动。在二年级中期因要同学们学会写观察日记,便买了两个萝卜,将这两个萝卜用刀挖空,挂在教室前的墙上,一边让同学们观察,一边教同学们写观察日记。萝卜里白花花的一片,外面红通通的几面,同学们都好奇极了,一下课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萝卜观察,脸上充满了兴奋与好奇。无论晴天阴雨天或白天黑夜,这两个萝卜都挂在那儿。不久,两个内白外红的萝卜消失了,但没有消失的是同学们的好奇心。两个萝卜的离去换来了新蚕的到来。实现了教同学们怎样写观察日记之目的的吴老师为了让同学们增强生活知识与巩固写观察日记的要点,吴老师还买了蚕卵让同学们去养。为什么偏偏要买蚕呢?那是因为刚好同学们语文教材中有养蚕这一课,所以吴老师要买蚕。吴老师把蚕卵发给同学时,刚才鸦雀无声的教室一下子充满了同学们的欢呼声,同学们兴奋极了,高兴极了!同学们按照养蚕的要求与方式,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将又黑又小的蚕卵变成了又白又胖的蚕,甚至把蚕都养成了蛾,同学们从中学到不少知识。两次亲身体验,两次感受非凡。在生活中,只有亲身体验的事,写出来的才最真实。
14. 兴趣小组
光阴似箭,转眼间已经到了二年级中后期。现在学校认为全校师生都应该丰富一下自己的业余生活,便组织了兴趣小组。兴趣小组时间定为每周的星期四下午二三节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报名参加不同的科目,到不同的班级及老师那里听课学习。刚刚听完这一消息,同学们有的很高兴,有的觉得很无聊,有的很气愤……这天,兴趣小组开班了,同学们先根据自己的爱好报了不同的小组,然后拿起名单,成群结队地来到不同的班级。主要的小组有书法组、篮球组、绣花组等,都在不同的班级。这对同学们是一次考验,可能有少数适应力较强的同学会好一点,而面对陌生的老师与同学,内向的同学面对的就是一次考验。当同学们找到自己的班级时,负责老师现实点名,然后做了自我介绍,接着就开始上课,而且面对陌生的同学,老师也必须尽快地了解他们。而兴趣小组与普通课程最大的区别是兴趣小组在上课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能玩游戏,同学们既学到了知识,又能放松。同学们也都把兴趣小组看成是紧张学习之后的一个放松阶段。大多数同学很喜欢兴趣小组,只有少数同埋怨说没有报好小组或直接认为小组在浪费时间。老师们也大都是认真传教,只有少数繁忙的老师没时间享用“美好”事件。兴趣小组,它到底有没有为同学们增添欢乐吗?去听听每个人的心声吧!
16. 团结的比赛
在二年级的后期,学校专门设置了关于小学生主科的比赛朗读比赛与口算比赛。这两个比赛既是技术比赛也是团结的比赛,比的是整个班集体这方面的能力。而且从二年级开始,每个学期的这个时候都要举行一次,顾名思义,朗读比赛就是比各班的朗读,全班选一篇课文进行朗读,由专门的老师听完负责评分,按评分高低进行排名。口算比赛比的是全班的心算能力,各班统一每人做一张口算卡,按全班每人错题量排名,严禁作弊。这天便是朗读、口算比赛,时间定为下午二、三节课。对于口算,朗读比赛,老师们在之前已给同学们介绍过了并做了相应的训练。最后吴老师晓以大理,说明这次比赛更重要的是团结。同学们面对这次比赛都是志在必得,一定要取得个好成绩,因为这样就能证明我们班是最棒的!“叮铃铃,叮铃铃。”开始比赛了。首先,比的是朗读比赛,只听老师一声令下,一阵阵朗朗的读书声从教室里飘了出来,不一会儿,同学们的声音戛然而止。评比老师分别评了分,并没有宣布成绩便走了,说是两项比赛一起在校会上宣布。接下来比的则是口算,只听“叮铃铃”的一声,同学们便开始做口算卡,脸上留下了一滴汗珠。时间转眼即逝,交卷时,同学们都捏了一把汗,不知道自己做得怎样。最终由于种种原因,在校会上满怀希望的同学们没有听到让自己满意的成绩,都失去了信心,灰心极了。吴老师看到同学们灰心的样子,说道:“重在参与,只要我们再努力一点,再团结一点,就一定能成功!”一番话后,同学们又信心百倍,从此变得更加团结。参加比赛不在于名次,而重在友谊与团结。
18. 期末考试
终于,迈过了多少次坎坎坷坷,度过了多少风风雨雨,闯过了多少关关卡卡,二(12)班迎来了他们最后一次考验期末考试。也许,他们会很高兴,终于到了期末考试;也许他们会很痛苦,考不好又要吃“馒头”;也许,他们根本不在意,考得好不好又有什么关系呢?……虽然如此,到了二年级,他们的好胜心很强,都有了一个竞争目标,互相竞争着。期末考试分为两天,一天考语文,一天考数学。今天考的是语文。当铃声打响后,监考老师便来到教室,立刻发卷。只听“哒哒哒”几声,同学们已经开始动笔答卷。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了,同学们都在专心致志地答着卷子,不敢有一丝松懈。语文考试最大的难关是作文,同学们必须在时间过半时开始写作文,否则就来不及了。但这道难关并没有难倒同学们,到交卷时,也没有一个人没做完,都自信满满地交了卷。一天晃眼就过,数学考试相继而来,又一位陌生的监考老师来到教室,只听“叮铃铃”一声,当发完卷子后,只见同学们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开始答卷,那紧张而又严谨的神情充分表现了同学们认真的态度。数学考试就考一个细心,细心一点,你就可以拿满分,但如果稍微粗心,满分就可能和你擦肩而过。眼看就要交卷了,同学们还“沉醉”在认真的检查中,目不转睛地看着卷子。只听监考老师一声“交卷”,同学们便依次按顺序交了卷。这时,同学们无论怎样想都会有一种成就感,毕竟自己坚持了这么久。接下来,同学们的期望就在老师们的笔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