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第2版)(二十一世纪普通高等院校实用规划教材·经济管理系列)
定 价:46 元
丛书名:21世纪普通高等院校实用规划教材·经济管理系列
- 作者:杨淑媛 主编
- 出版时间:2014/3/1
- ISBN:9787302349853
- 出 版 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F230
- 页码:420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2
- 开本:16开
- 字数:585(单位:千字)
《会计学(第2版)》以 2006年2月15日颁布,并于2007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的《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为依据,主要介绍 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重 点讲解了会计六要素增减变动的核算及会计报表的编 制方法与报表分析等内容。
本书注重将新的会计理论应用到教材之中,反映 学科的最新进展。同时,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 出实用性和针对性,强化案例教学,力求使学生通过 对本书的学习,能全面掌握会计核算方法、核算程序 及报表编制,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会计学(第2版)》在结构和内容上既符合学 校教学的要求,又能满足企业实际工作的需要。因此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用书,也 可作为会计人员、经济管理工作者的培训和自学参考用书。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与国际接轨的不断深入,世界经济发展所呈现出的市场化、知识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趋势也在日益影响着我们。这种影响也给我国会计领域带来了令人瞩目的变化,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该准则已于2007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对原有的16项具体准则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改,新的准则共包含39项,其中1项是基本准则,38项是具体准则,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的新跨越和与国际惯例趋同的突破。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和国际化,必然会对全体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我国现代会计领域需要大批技术性、应用型的人才。因此,我们在第1版基础上,吸收了最新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借鉴了国内同类教材的先进经验,以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为依据,编写了《会计学(第2版)》这本教材。
在现代社会,会计在宏观和微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会计信息对管理的决策和控制作用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现代会计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会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而且要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相应的应用能力。可见,培养具备多方面知识结构和相应能力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已势在必行。因此,在《会计学(第2版)》的编写过程中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其一,确立技术性、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我国传统会计教育目标只注重会计相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忽视了相关会计实践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本教材突破了原有会计学教材的知识体系,涵盖了《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财务分析》的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各项会计指标的经济含义,掌握会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熟悉会计循环过程及会计信息的传递,并在掌握相关会计知识的基础上能够阅读会计报表和进行相关财务指标的分析。
其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从管理的角度学习会计,学会利用会计信息、会计政策进行管理的控制与决策。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锻炼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三,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本教材具有传统会计教材的精华和特色,同时更注重将新法律、新法规、新会计理论、新案例反映到教材中,体现了会计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最新 动态。
本教材是会计的入门教材,它不仅可以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学习教材,而且还可以作为经济管理工作人员和非会计人员的自学用书。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坚持注重基础教学和实际运用相结合的原则;在编写方法上不求细而全,而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力求由浅入深、结构合理、条理清晰、通俗易懂,并把多年教学和实践经验融入教材之中;本书每一章都配有自测题和会计案例分析,便于学生自我训练、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其理解会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全书由杨淑媛、姜旭宏主编,杨淑媛负责全书写作大纲的拟定和编写的组织工作,杨淑媛、姜旭宏进行了全书定稿前的修改及总纂。具体编写分工如下:第一章、第二章、第四章由杨淑媛执笔;第三章、第九章由姜旭宏执笔;第五章、第八章由孙振娟执笔;第七章、第十章由曹燕红执笔;第六章由刘云芝执笔。最后由朱继明教授负责全书的主审工作。
本书的编写得到了黑龙江财经学院、黑龙江科技大学、哈尔滨广厦学院、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的支持,特别是朱继明教授在编写过程中给予了多方面的指导,我们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欢迎广大读者和同行批评指正,以使本书在再版时更趋完善。
编 者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会计概述
一、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二、会计的含义
三、会计的特点
四、会计的职能、目标和方法
第二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与会计基础
一、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二、会计基础
第三节 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一、可靠性
二、相关性
三、可理解性
四、可比性
五、实质重于形式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会计概述
一、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二、会计的含义
三、会计的特点
四、会计的职能、目标和方法
第二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与会计基础
一、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二、会计基础
第三节 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一、可靠性
二、相关性
三、可理解性
四、可比性
五、实质重于形式
六、重要性
七、谨慎性
八、及时性
第四节 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一、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及其确认
二、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及其确认
第五节 会计计量
一、会计计量属性及其构成
二、会计计量属性的应用原则
案例分析
自测题
第二章 会计循环
第一节 会计对象
一、会计对象的含义
二、资金循环
第二节 会计科目与账户
一、会计科目
二、会计账户
三、会计科目与会计账户的关系
第三节 复式记账原理
一、单式记账法
二、复式记账法
三、借贷记账法
第四节 会计凭证
一、会计凭证概述
二、原始凭证
三、记账凭证
四、会计凭证的传递和保管
第五节 会计账簿
一、会计账簿的意义
二、会计账簿的种类
三、会计账簿的设置与登记
四、错账更正
第六节 对账与结账
一、对账
二、结账
第七节 财产清查
一、财产清查的含义和种类
二、财产清查的方法
案例分析
自测题
第三章 流动资产
第一节 货币资金
一、现金
二、银行存款
三、其他货币资金
第二节 应收及预付款项
一、应收票据
二、应收账款
三、预付账款和其他应收款
四、坏账损失
第三节 交易性金融资产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概念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核算
第四节 存货
一、存货概述
二、存货取得成本的确定
三、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
四、存货业务的核算
五、存货清查
六、存货的期末计量
案例分析
自测题
第四章 非流动资产
第一节 持有至到期投资
一、持有至到期投资概述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
第二节 长期股权投资
一、长期股权投资初始计量
二、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
三、长期股权投资减值
第三节 固定资产
一、固定资产概述
二、固定资产确认与初始计量
三、固定资产取得的核算
四、固定资产折旧
五、固定资产后续支出
六、固定资产的处置及期末计价
第四节 无形资产
一、无形资产概述
二、无形资产的内容与分类
三、研究与开发支出
四、无形资产的核算
案例分析
自测题
第五章 负债
第一节 负债概述
一、负债的概念及特征
二、负债的确认与分类
第二节 流动负债
一、流动负债的概念及分类
二、短期借款
三、应付票据
四、应付账款
五、预收账款
六、应付职工薪酬
七、应交税费
八、应付股利
九、其他应付款
第三节 非流动负债
一、长期借款
二、应付债券
案例分析
自测题
第六章 所有者权益
第一节 所有者权益概述
一、所有者权益的性质
二、所有者权益的来源
第二节 实收资本
一、实收资本概述
二、实收资本的核算
第三节 资本公积
一、资本公积概述
二、资本公积的核算
第四节 留存收益
一、留存收益的构成
二、留存收益的核算
案例分析
自测题
第七章 费用与成本
第一节 费用与成本概述
一、费用的概念及特征
二、费用的确认与计量
三、费用的分类
四、费用与成本的关系
第二节 生产成本
一、生产成本的概念及项目组成
二、产品成本计算应设置的账户
三、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四、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
之间的分配
第三节 期间费用
一、期间费用的概念及内容
二、期间费用的核算
第四节 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
一、品种法
二、分批法
三、分步法
案例分析
自测题
第八章 收入与利润
第一节 收入
一、收入概述
二、销售商品收入
三、提供劳务收入
四、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
第二节 利润
一、利润的概念及其构成
二、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的核算
三、所得税费用的核算
四、利润的核算
案例分析
自测题
第九章 财务报告
第一节 财务报告概述
一、财务报告的概念
二、财务报告的组成与分类
三、财务报告的作用
第二节 资产负债表
一、资产负债表的概念及作用
二、资产负债表的内容与格式
三、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
四、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举例
第三节 利润表
一、利润表的概念及作用
二、利润表的内容与格式
三、利润表的编制方法
四、利润表的编制举例
第四节 现金流量表
一、现金流量表的概念及分类
二、现金流量表的结构
第五节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及会计报表附注
一、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二、会计报表附注
案例分析
自测题
第十章 会计报表分析
第一节 会计报表分析概述
一、会计报表分析的目的
二、会计报表分析的内容
三、会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
四、会计报表分析的资料
第二节 偿债能力分析
一、偿债能力分析的内涵
二、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三、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第三节 营运能力分析
一、营运能力分析的内涵
二、资产周转能力分析
三、企业资产结构分析
第四节 盈利能力分析
一、盈利能力分析的内涵
二、企业盈利水平分析
第五节 财务综合评价
一、综合财务指数评价系统
二、杜邦财务指标分析系统
案例分析
自测题
附录 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