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43 元
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 作者:王龙昌主编
- 出版时间:2014/11/1
- ISBN:9787030417657
- 出 版 社:科学出版社
适用读者:高等院校农业、农业资源与环境、农村区域发展、农业经济管理等专业本科生;生态学、作物学、农业推广学等专业领域研究生;农业科技人员
- 中图法分类:F323
- 页码:304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K
- 字数:(单位:千字)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主要涵盖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科学技术、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村社会管理、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设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国不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和对策等内容。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有机地贯穿了生态学、农学、资源环境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科学理论,汲取了农业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实践经验,以及我国不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模式,形成了一套全新、独立而完整的课程体系。旨在使学生通过《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学习,能够比较系统地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掌握从不同角度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能和方法,为指导农业生产实践和制定区域农业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论 1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背景 1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概述 9
第三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述 13
本章小结 20
思考与练习 21
主要参考文献 21
第二章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22
第一节 生态学基础 22
第三节 经济学基础 29
第二节 社会学基础 39
第四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 46
本章小结 49
思考与练习 50
主要参考文献 50
第三章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 52
第一节 环境资源在农业中的价值 52
第三节 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 60
第二节 气候变化与克业生产 73
本章小结 79
思考与练习 79
主要参考文献 79
第四章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科学技术 80
第一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 80
第二节 生态农业与循环如业技术 84
第三节 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 89
第四节 土壤侵蚀综合治理 92
第五节 植物营养综合管理 95
第六节 有害生物综合防治 100
第七节 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105
本章小结 110
思考与练习 110
主要参考文献 110
第五章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村社会管理 112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112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与农村消费 118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124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与农村产权制度 129
第五节 可持续发展与农材杜区建设 136
本章小结 141
思考与练习 141
主要参考文献 142
第六章 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设计 143
第一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设计概述 143
第二节 农业可持续友展规划设计的依据与原则 144
第三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 147
第四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设计的方法 156
本章小结 168
思考与练习 169
主要参考文献 169
第七章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 170
第一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概述 170
第二节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措标体系的建立 172
第三节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 178
第四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 187
本章小结 193
思考与练习 194
主要参考文献 194
第八章 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195
第一节 国外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195
第二节 美国持续农业的实践 196
第三节 德国持续农业的实践 203
第四节 日本持续农业的实践 209
第五节 巴西持续玩世的实践 214
第六节 印度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实践 219
本章小结 225
思考与练习 226
主要参考文献 226
第九章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227
第一节 实施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 227
第三节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232
第二节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 243
本章小结 246
思考与练习 247
主要参考文献 247
第十章 中国不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和对策 248
第一节 东北区 248
第二节 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 253
第三节 黄淮海区 258
第四节 黄土高原区 262
第五节 长江中下棉区 268
第六节 西南区 273
第七节 华南区 278
第八节 甘新区 283
第九节 青藏区 289
本章小结 294
思考与练习 295
主要参考文献 295
第一章 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论
掌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特征;熟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了解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农业产生的背景、兴起和发展;在实践中,能够运用可持续发展眼光评价区域农业生产方式。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背景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两个最大问题,经济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然而,正如100多年前恩格斯发出的忠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人口、资源、环境与食物的矛盾已成为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其宗旨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统一,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农业是自然和经济双重再生产的产业,作为直接利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依赖性最大的第一产业,其可持续发展对整个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持续农业则是人们在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自然农业、传统农业、石油农业、替代农业等一系列农业理论和实践的反思中提出的新的发展农业模式。
一、现代农业带来的弊端
(一)现代农业的概念
现代农业(modern agriculture)是相对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及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即向农业大量输入机械、化肥、燃料、电力等各种形式的工业辅助能,用现代科技武装,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生产效率达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
(二)现代农业的内涵
现代农业实际上指的是“现代西式农业”或“西式现代农业”,是以廉价石油为基础的高度工业化的农业的总称。它是一种将建立在牛顿机械力学基础上的机械的、线性的现代技术运用于农业生产活动中,大量使用高强度耕作系统,并普遍采用高水平无机化学农用制品进行大规模单一品种连续耕种的工厂式规模化农业生产方式。因此,现代农业在当代西方又被简称为石油密集农业、化学农业、无机农业或工业式农业。
(三)现代农业的特点
现代农业是继传统农业之后,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现代化模式。现代农业大量地使用以石油产品为动力的农业机械,大量使用以石油制品为原料的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具有机械化和化学化的特点。以美国为例,从1920年到1990年,美国的拖拉机数量增加了18倍,农用卡车增加了24倍,谷物联合收割机增加了165倍,玉米收获机增加了67倍。1970年农用化学品的使用量是1930年的11.5倍。1990年化肥的使用量为1946年的6.1倍。与此同时,美国农业的投入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20年农业投入中劳动、不动产、资本三者之间的比例为50∶18∶32,这一比例到1990年变为19∶24∶5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农业所带来的短期高速增长的生产能力曾令世界惊喜,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现代农业得到更快发展,多实行企业化和集中式经营,耗用大量以石油为主的能源和原料,具有高产、高效、省力、省时、不施粪肥、经济效益大等特点,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产量,解决了因人口激增而引起的世界粮食需求矛盾尖锐等问题,且在经济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史上起过重要作用。但由于现代农业竭泽而渔式的生产方式,其在促进农业生产力巨大飞跃的同时,自身的发展局限和蕴含的危机也日益凸现出来。
(四)现代农业的弊端
1. 现代农业对资源的榨取 现代农业产品大幅度的增长是以物质和能量的高投入为代价的。现代农业对农业资源过度利用,使其遭到严重破坏,走向衰竭。现代农业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农业,它依靠大量地消耗石油、森林、淡水、土地、动植物物种等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来维持生产的运转和当前的消费水平。人类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表现为森林面积的逐步减少、水资源枯竭、生物物种资源濒危、土地沙漠化、表土流失等。以土地为例,有研究者根据美国水土保持局公布的数字作过形象的描述:假如将美国每年表土流失量装入火车车厢内,这列火车的长度将绕地球18周。有资料表明,受现代农业影响,在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台湾农田土壤90% 遭到破坏,土壤品质下降,毒性升高,有些农田甚至因污染严重而不得不永久休耕。现代农业一方面对土地残酷掠夺而毫无敬意,另一方面对石油高度依赖且欲壑难填。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一旦石油短缺或枯竭,将给现代农业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例如,占全球人口6% 的美国人口,消耗着占全世界33% 的石油资源,其中20% 直接或间接用于美国现代农业。著名可持续农业先驱温德尔?贝瑞(Wendell Berry)曾说过,“不论日常生活有多么都市化,我们的躯体仍必须仰赖农业维生;我们来自大地,最终也将回归大地,因此,我们的存在,是基于农业之中,无异于我们存于自己的血肉。”所以,现代农业对资源的榨取不只关系到农民的生存,对城市居民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2. 现代农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生态环境是生物存在和发展的内在条件,特别是人类生存和农业生产的基础。但生态环境问题困扰着当今世界,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增加、淡水资源减少、资源能源短缺、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泛滥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凡此种种,无不触目惊心。生态环境破坏究其责任,尽管现代工业是罪魁祸首,工业化的现代农业也难辞其咎。由于世界人口的增长,对耕地、牧场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现代农业导致森林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目前全球荒漠化的土地已超过3600万km2,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4。地球上生存着500万~1000万种生物,它们正在以每年数千种的速度灭绝。农药大量施用后,在杀死一些害虫的同时,也造成以害虫为食或控制害虫的天敌被杀害,食虫的鸟类也受到毒害,农药还导致害虫的抗药性增强。在美国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加利福尼亚州,据称在有些地方的居民饮用水中,可以闻到农药的气味,一些居民甚至不得不买水喝。大量施用化肥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又一重要原因,过量的施用化肥破坏了土壤结构,使本来松软的土壤变得板结,从而丧失了保水保肥和供水供肥的能力。
3. 现代农业对人类健康的隐患 医学研究表明,现代疾病起源于饮食与生活的不正常。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首位获得医学诺贝尔奖的卡奈尔(Carrel)医生就已提醒世人:“日常供应的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已大不如前。食物虽然保持了原来的外形,但受大量生产的影响,品质已变。化学肥料只能提高作物的产量,却无法补充土壤中枯竭的‘全部元素’,因此影响到食物的营养价值。”现代农业造成土壤地表流失、土地品质退化、化学污染严重,加上基因改造工程,直接影响农作物营养价值,并使农产品安全受到威胁,造成对人类健康的极大隐忧。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含有铅、砷、汞的农药和有机氯杀虫剂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在环境中或在农作物产品中残留期长,脂溶性高,污染危害严重。它除了直接污染土壤外,对大气、水体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农药施入农田后,在环境各介质中迁移转化,其中土壤是农药的贮藏库和集散地,大气和水是扩大农药污染范围的媒介,作物是直接受污染者,动物是间接受污染者,动物的富集能力强,受污染程度最严重。环境中的农药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人体,如果人体摄入量超过允许的限度,则会诱发癌症,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 安全。
二、替代农业的出现
替代农业是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人们在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基础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结果,只有遵循生态学规律,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发挥系统整体功能,才能实现生态平衡。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现代常规农业在给人类带来高度的劳动生产率和丰富的物质产品的同时,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使环境和食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土地生产能力持续下降。正是由于现代农业存在着诸多弊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担忧,为探索农业发展的新途径,学者们纷纷提出了现代农业的替代模式——替代农业。替代农业是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完善。
(一)替代农业的概念
替代农业(alternative agriculture)又称更迭农业,是努力克服现代常规农业弱点和问题的农业体系的统称,是以系统观及整体论为依据,强调自然界的内在联系,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持久发展。替代农业主要内容是反对大量使用农用化学品,并具有较广泛的目标,包括减少对大工业经济的依赖、农场分散化并自给、保护环境、通过保护有限的资源和保持土壤肥力使农业持久发展,生产出无公害食物。但由于这类农业本身仍不可能解决常规农业所面临的全部生态经济和环境问题,以致在西方农业中的发展一直十分迟缓。
(二)替代农业的主要类型
1. 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ecological agriculture)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是相对于石油农业提出的概念,是一个原则性的模式而不是严格的标准。生态农业实际上就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学成果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一种农业体系。与有机农业相比,生态农业更强调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主要是利用森林、灌木、牧草、绿萍及农作物来增加土壤中有机物质的积累,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活力,提高土壤肥力,并要求把农场一切废弃物和厩肥,以及城市垃圾和粪便等物质都用到农业生产中去,甚至把种植业、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物质大循环系统。
生态农业一词最初是美国土壤学家威廉姆?奥伯特(William Albreche)于1970年提出的,其内涵是“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投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20世纪80年代初,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在我国开始提出并进行了广泛的实践。据初步调查,各地开展生态农业试点后,粮食总产平均增幅15% 以上,单产较试点前增长10% 以上,分别为全国平均增长水平的4.5倍和9.2倍,人均粮食比试点前增加21.4%。同时还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强了农业发展的后劲。在实践过程中,我国把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新模式,它既重视农业生态系统建设,实现高产稳产,保证农业效益的提高,又加强对全部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建设;既重视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护生态环境,又不排斥现代科技成果的合理使用,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既有适合不同区域自然条件的农业生态类型,又有适合不同技术层次经济文化水平的生态农业模式。
2. 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organic agriculture)是指在生产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而采用有机肥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种植业,或采用有机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
有机农业的理论最初是由美国学者罗德尔(Jerome Irving Rodale)提出的。1945年,他出版了《堆肥农业与园艺》一书。他从土壤生物学的肥力概念出发,论证了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的害处和有机肥在培养地力上的优越性能。1980年,美国农业部一个调查小组给有机农业下了一个定义:“所谓有机农业是指完全不用人工合成的化学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制度。它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依靠轮作、作物秸秆还田、施用家畜粪尿、种植绿肥、利用外来的有机废弃物、机械中耕、施用含有无机养分的矿石及生物防治等方法,保持土壤的肥力和易耕性,供给作物养分,防治病虫杂草危害。”有机农业的制度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实行有机农业的农场虽然规模大小不等,但都具备较高的生产水平和经营水平,所以有机农场不是过去的小农经营或传统农业的农民经营;二是个别有机农场在特殊情况下施用少量化肥或农药;三是所有的有机农场都使用农业机械,因为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短缺,离开农业机械是不能耕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