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运作管理(第2版)》是江苏省精品教材建设的研究成果,主要是针对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编写的。《生产运作管理(第2版)》在继承传统的生产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地吸收了最新的科研成果,系统地阐述了当前较为流行和成功的生产运作管理方面的理论与方法,突出系统性、实践性、先进性和易读性。全书共分为16章。分别从生产运作管理总论、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生产运作系统的运行以及生产运作系统的维护和改进四个大的方面介绍了生产运作管理的经典内容,以及最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
《生产运作管理(第2版)》可以用作普通高等学校管理类、经济类或工程类专业教学用书,也可以作为各类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用书,以及社会各类企业的培训教材和自学参考资料。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运作管理的研究对象不断延伸。这个延伸的过程反映了生产运作管理理论与方法发展的需要,人们不断对生产运作管理进行修正、补充、发展和再创造,以确保它能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生产社会化和贸易全球化的需要。生产运作过程直接关系到产品及服务的创造,有效组织和控制生产运作过程是为了创造更好的产品或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而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madein China”标签处处可见。这就迫切要求在生产运作管理方面积极跟进,通过高效的生产运作系统,统一协调、充分利用资源,节能降耗,提高劳动生产率。
由于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以及企业竞争的加剧,企业的生产方式与产品的制造方法的变革也随之加快了,与此相适应的生产运作管理理论与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因此,2006版的《生产与运作管理》也需要把新的内容充实进去。在教材修订的过程中,我们力求体现这个思想。本次修订后的教材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先进性。本教材把本学科前沿性的理论与方法与国内外企业的实践整合阐述,以使学生能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理论与方法,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状况。
第二,易读性。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本教材内容,强调从生活经验方面来阐释各章内容,尽量避免高深数学公式的推导。
第三,实践性。生产运作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本教材内容紧紧抓准实践运用这条主线进行编写,理论联系实际,在阐述中增加了导入案例和案例分析。
本书由陈国华、邹艳芬任主编,吴晟、刘春梅任副主编,陈国华负责统稿。聂茂林、姜先华、雷岁江、谢力宁参与部分章节或案例的编写与修订工作。在本书修订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相关文献,充分吸收了众多专家学者的成功经验和优秀成果,在此,谨向这些专家学者致以深切的谢意。同时,本书的编者都有比较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修订中力求将自身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充分融合,以体现本书的特色。
(1)研究一个人工作的各个组成部分,以替代传统的凭经验的做法;
(2)用对员工进行科学的选拔、培训和提高,代替允许员工选择自己的工作和尽他自己的能力来锻炼自己的传统做法;
(3)在员工和管理部门之间发展诚心合作的精神,以保证工作在科学的设计程序下进行;
(4)在员工和管理部门之间按几乎是均等的份额进行工作分工,各自承担最合适的工作,以代替过去员工负担绝大部分工作和责任的状况。
这四条职责使人们对管理组织有了许多考虑,几乎完全是现代组织实践的基本组成部分,并在工程方法与劳动测量领域中得到了发展。泰罗还做了许多著名的开创性的实验。这些实验涉及到各个领域,包括基层生产组织,工资付酬理论,以及诸如当时钢铁工业部门中常有的金属加工、生铁搬运和铲掘作业的基本步骤的制定。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泰罗的基本观点很少变化,他所设想的本来意义上的生产管理科学发展极为缓慢。之所以发展缓慢的原因有很多,如还没有可以运用的、合适的知识与工具,而且必须纠正泰罗以后一段时期内其科学管理方法的滥用情况。多年来,人们试图打破这种僵局,用单一的数字代表人们的产量或单个人机系统化产量来解决一项作业获多少产量,可见这个方法不适用于这种情况。在泰罗以后的时期中,困扰着人们的另一个重大困难是:大规模问题的复杂性出现了,任何问题的所有可变因素似乎完全是相互依存的。今天,由于对统计和概率论的普遍认识并日益应用于生产,以及计算机的运用,与以往相比,现在的生产运作系统模型更加接近于现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