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33 元
丛书名:普通高校本科计算机专业特色教材精选·计算机原理
- 作者:王让定、朱莹、叶富乐等
- 出版时间:2007/11/1
- ISBN:9787302159902
- 出 版 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TP3
- 页码: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
- 字数:(单位:千字)
本书将微机原理、汇编语言、微机接口技术有机地融为一体,除了按传统硬件接口的方式组织教材中的接口技术内容外,还引入了软件接口技术,以强化学习者对接口技术的延伸以及软、硬件应用能力的培养。本书以8086/8088为基础,以80486为主介绍微处理器的结构、工作原理、指令系统等。汇编语言以MASM 6.0为主,同时介绍了与MASM 5.X的区别,详细讲解了基于80X86的汇编程序设计方法。书中在介绍传统的接口技术(并行、串行、定时、DMA、中断、模/数及数/模)之前,专门安排一章讲解软件接口技术,重点介绍DOS下的端口调用技术和Windows环境下的面向对象编程语言的接口调用方式,以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在本书的第9章,介绍了最新的高速串行接口USB和IEEE 1394.
本书条理清楚,深入浅出,前瞻性和后延性强,有丰富的实例,便于自学。
本书力求既适合课堂教学,又能紧跟最新技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本书可以作为高等学校本科计算机专业以及信息类相关专业学生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以供工程技术人员参考。本书封面贴有清华大学出版社防伪标签,无标签者不得销售。
微机原理、汇编语言、接口技术是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或信息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技术的专业基础课程。汇编语言的显著特点是可以直接控制硬件并充分发挥计算机硬件的功能,对于编写高性能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微机接口技术则侧重计算机硬件的结构和I/O系统的组成。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将汇编语言与微机接口技术结合起来,作为一门计算机基础专业课程,已经为许多高校所采用。为了满足在新形式下,计算机与信息类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的需求,作者在多年承担汇编语言、微机接口技术教学的实践基础上,编写了本教材,将微机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微机接口技术融为一体,比较完整地介绍了微型计算机技术,可以适合更多读者的需求。
本书第2版和第1版相比,有以下改进:
1. 为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在第3章增加了“中断矢量表的建立”一节,使中断的讲解更完整。
2. 为了更好地理解接口技术,在第7章前面增加“输入输出系统”一节,并把第1版的第7章改为第6章,第6章改为第7章。
3. 为了更好地理解数/模转换技术,在第8章中增加“数/模转换原理”一节。
4. 修改了第1版中一些难理解的概念,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描述。
5. 改正了已经发现的第1版中的错误。
6. 为了便于读者学习,增加了三个附录信息,分别是ASCII码字符表及控制符号的定义、DOS系统功能调用一览表和BIOS中断。
全书共分9章,第1章和第2章是理论基础部分,内容包括微型计算机的概述和80X86微处理器原理。第3章和第4章是汇编语言部分,内容主要包括80X86的指令系统、寻址方式、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第5章是软件接口技术,主要介绍DOS下的端口调用技术和Windows环境下的面向对象编程语言的接口调用方式。第6章是输入输出系统,主要介绍CPU与外设接口的传输控制方式,其中详细介绍了中断和DMA技术。第7章和第8章是接口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定时/计数器、串并行接口、A/D和D/A转换技术。第9章是高速串行总线,介绍最新的高速串行接口USB和IEEE 1394.
本书第1版由王让定、陈金儿、叶富乐、史旭华共同编写,其中第1章和第2章由史旭华执笔,第3章和第4章由叶富乐执笔,第5章由王让定执笔,其余各章由陈金儿执笔,王让定教授负责全书的统稿。
通过两年多的教学实践,根据国内相关教师的建议,在原第1版的基础上,在本书作者和相关教师的共同参与下,全面修订了本书内容。本书第2版的修订由参加课程建设的朱莹执笔,王让定教授负责全书的统稿,这里非常感谢课程建设中付出心血的陈金儿、石守东、章安良和钱江波。
本书的出版凝聚了许多同行的智慧和心血,这里特别感谢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白中英教授,他的详细审阅是本书出版和再版的基础;感谢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蒋昌俊教授、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赵荣椿教授。
同时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与本书相配套的教学辅助教材《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习题汇编与精解》,并可在清华大学出版社网站上下载与本教材相对应的电子教案。
由于本书编者水平有限,本书中难免有错误和不妥之处,恳请广大专家和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第1章 微型计算机概述1
1.1 微型计算机的概念1
1.2 微处理器的产生和发展2
1.3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4
1.3.1 硬件系统5
1.3.2 微型计算机的软件6
1.4 微型计算机的应用及发展9
小结10
习题10
第2章 80X86微处理器11
2.1 80X86内部结构11
2.1.1 8086/8088的内部结构11
2.1.2 80386内部结构14
2.1.3 80486内部结构16
2.2 80X86内部寄存器组17
2.2.1 8086的内部寄存器组17
2.2.2 80386的内部寄存器组20
2.2.3 80486的内部寄存器组24
2.3 80X86的引脚信号25
2.3.1 8086/8088引脚信号及功能25
2.3.2 80486引脚信号及功能29
2.4 80X86系统总线的构成33
2.4.1 8086的时钟和总线周期概念33
2.4.2 8086最小最大工作模式35
2.4.3 8086操作和时序36
2.4.4 80486读写总线操作43
2.5 80486的工作方式44
2.6 80X86中断系统45
2.6.1 中断操作和中断系统45
2.6.2 8086中断系统46
2.6.3 80486的中断49
2.7 80X86存储器和I/O组织50
2.7.1 8086存储器组织50
2.7.2 I/O端口的组织53
2.7.3 80486的虚拟存储机制和片内两级存储管理53
2.8 Pentium的主要特点55
小结57
习题58
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第2版)目录 第3章 80X86的指令系统和寻址方式59
3.1 数据类型59
3.2 80X86的寻址方式60
3.2.1 数据寻址方式61
3.2.2 程序寻址方式63
3.2.3 操作数宽度和寻址宽度的确定64
3.2.4 I/O地址空间66
3.2.5 段寄存器的确定66
3.3 80X86的指令系统67
3.3.1 传送类指令67
3.3.2 算术指令74
3.3.3 逻辑运算指令80
3.3.4 移位与循环移位指令80
3.3.5 位操作指令82
3.3.6 位串操作指令84
3.3.7 串操作指令与重复前缀84
3.3.8 转移指令86
3.3.9 调用与返回指令89
3.3.10 标志位设置指令与按条件设置字节指令91
3.3.11 数字指令93
3.3.12 系统寄存器的装入与存储指令94
3.3.13 保护属性检查指令96
3.3.14 高级语言指令97
3.3.15 暂停和空操作指令99
3.3.16 cache管理指令100
3.3.17 指令前缀小结100
3.3.18 Pentium引入的与系统有关的指令101
小结102
习题102
第4章 80X86汇编语言程序设计107
4.1 MASM宏汇编语句结构以及开发过程107
4.1.1 汇编语言程序的语句类型和格式107
4.1.2 汇编语言的程序格式109
4.1.3 汇编语言程序的开发过程111
4.2 MASM汇编语言表达式和运算符116
4.2.1 数值型参数116
4.2.2 变量定义伪指令120
4.2.3 变量和标号的属性125
4.3 程序段的定义和属性129
4.3.1 DOS的程序结构129
4.3.2 简化段定义的格式130
4.3.3 完整段定义的格式135
4.4 复杂数据结构140
4.4.1 结构140
4.4.2 记录142
4.5 宏汇编143
4.5.1 宏的定义和调用144
4.5.2 宏的参数146
4.5.3 与宏有关的伪指令148
4.5.4 宏与子程序150
4.6 基本汇编语言程序设计150
4.6.1 顺序程序设计150
4.6.2 分支程序设计152
4.6.3 循环程序设计156
4.7 子程序设计160
4.7.1 过程定义伪指令160
4.7.2 子程序的参数传递163
4.7.3 子程序的嵌套、递归与重入167
4.7.4 子程序的应用170
4.8 高级汇编语言程序设计175
4.8.1 条件控制伪指令175
4.8.2 循环控制伪指令178
4.8.3 过程声明和过程调用伪指令180
小结184
习题184
第5章 接口软件技术191
5.1 接口概述191
5.1.1 接口的功能191
5.1.2 驱动软件的运行方式193
5.1.3 接口缓冲区195
5.1.4 接口软件及层次结构195
5.2 DOS系统下的接口调用197
5.2.1 BIOS功能级软件接口及实现197
5.2.2 DOS功能级软件接口及调用实例201
5.3 Windows下的接口调用204
5.3.1 Windows的体系结构205
5.3.2 Windows操作系统的内核进程206
5.3.3 Windows NT的设备驱动调用207
5.4 COM编程技术228
5.4.1 COM对象229
5.4.2 COM接口230
5.4.3 IUnknown接口236
小结246
习题247
第6章 输入输出系统249
6.1 概述249
6.1.1 引言249
6.1.2 CPU与外设之间所传送的信息类型250
6.2 CPU与外设数据的传输控制方式250
6.2.1 直接程序控制方式250
6.2.2 中断传送方式254
6.2.3 DMA传送方式255
6. 3 中断控制器8259A256
6.3.1 8259A的内部结构和引脚256
6.3.2 8259A的中断过程258
6.3.3 8259A的工作方式260
6.3.4 8259A的初始化和控制命令字263
6.3.5 8259A的应用实例270
6.4 DMA控制器8237A272
6.4.1 8237A的结构和外部引脚272
6.4.2 8237A的工作原理275
6.4.3 8237A的内部寄存器和命令278
6.4.4 8237A的编程和应用282
小结284
习题285
第7章 串并行接口技术287
7.1 定时器/计数器8253/8254287
7.1.1 8253/8254的内部结构和引脚288
7.1.2 8253/8254的工作方式289
7.1.3 8253/8254的编程293
7.1.4 8253/8254的应用实例296
7.2 串行通信基础298
7.2.1 串行通信基本概念298
7.2.2 串行通信接口标准300
7.3 串行通信芯片8251303
7.3.1 8251A的内部结构和引脚304
7.3.2 8251A的工作方式307
7.3.3 8251A的编程308
7.3.4 8251A的应用实例313
7.4 并行通信接口8255A314
7.4.1 8255A的内部结构和引脚315
7.4.2 8255A的工作方式316
7.4.3 8255A的编程320
7.4.4 8255A的应用实例322
小结325
习题326
第8章 模/数和数/模转换329
8.1 模拟输入输出系统329
8.1.1 微机与控制系统接口329
8.1.2 模拟输入通道330
8.1.3 模拟输出通道331
8.2 数/模转换芯片及接口331
8.2.1 D/A转换原理331
8.2.2 8位数/模转换器DAC0832335
8.2.3 12位数/模转换器AD567338
8.3 模/数转换芯片及接口340
8.3.1 模/数转换原理340
8.3.2 8位模/数转换器ADC0809345
8.3.3 12位模/数转换器AD574347
8.4 A/D与D/A器件的选择350
小结352
习题352
第9章 高速串行总线355
9.1 高速串行接口简介355
9.2 USB体系结构358
9.2.1 USB拓扑结构358
9.2.2 USB的物理接口361
9.3 USB通信协议364
9.3.1 通信模型364
9.3.2 数据格式365
9.3.3 事务处理367
9.3.4 数据传输模式369
9.4 PC的USB应用及开发370
9.5 USB 2.0简介372
9.6 IEEE 1394体系结构373
9.6.1 IEEE 1394的拓扑结构373
9.6.2 IEEE 1394的物理接口375
9.7 IEEE 1394通信协议376
小结379
习题381
附录A ASCII码字符表及控制符号的定义383
附录B DOS系统功能调用一览表385
附录C BIOS中断391
参考文献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