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为十三章,内容包括:货币概览;金融体系概览;利率理论;汇率;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监管;货币需求;货币供给;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金融创新、金融脆弱性和金融危机。
金融乃资金融通之意,货币金融学是围绕货币展开的资金融通知识和理论,内容博大精深。为适应理论教学改革发展需要,本书在内容上突出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经典理论和新兴理论相结合;西方理论和中国特色相结合,力求做到突出实践性、前沿性和创新性。
我们也想让这本教材成为广大学者了解当日中国之金融市场、制度和环境不可多得的教材和参考书目。
本书可作为大学经济金融类本科生金融学基础教材,也可以作为跨专业研究生了解和学习金融学的入门教材,也适合于对金融有浓厚兴趣的自学者。
“货币金融学”既是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教材,又是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教材,同时也是帮助学校之外的专业及非专业人士快速系统地了解货币金融领域理论前沿和实务概貌的基础教材。如何架构和编撰一本既有基础理论性和专业系统性,又有实务多样性和知识普及性的教材,是近年来编者及同仁们在专业教学和科研中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这本《货币金融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种思考和探索。
本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第一,具有系统完整的概念范畴与理论基础。货币金融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包括货币、信用、金融、利率、汇率、风险等,这一范畴体系形成宏观层面的货币供给需求、中观层面的金融体系运行和微观层面的金融资产定价等不同层面、不同视角的理论基础。本教材力图将这一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以系统完整的方式呈现出来。
第二,具有重点突出的专业工具与应用技能。在货币金融学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分析工具与应用技能主要包括建立于货币时间价值基础上的现金流贴现模型、建立于资产定价理论基础上的资产估值与交易技能、建立于风险理论基础上的风险管理流程与工具、建立于货币供求理论基础上的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等。本教材尽量在有限的篇幅里言简意赅地介绍这些工具与技能的运用背景与基本思想。
第三,具有开放务实的国际视野与本土定位。西方国家金融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与实践既有其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与普适性,又有其实践探索的先进性与合理性。但货币金融学本科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应是普及与传播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货币金融领域的致用之道。因此,本教材在概念范畴和理论基础的形成和构建上,尽量体现国际视野的宽泛与规范;而在知识背景与资料数据的描述与选取上,尽量体现因地制宜、因时而宜的本土定位与当下视角。
第四,具有即时更新的知识体系与数据资料。货币金融领域是当今我国社会经济领域中更新变化最为迅速、频繁的领域之一,本教材力图最大限度地将这些更新变化在不同章节中体现出来,如在金融机构体系中介绍了最近出现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类型,在商业银行管理中梳理了最新出现的创新性产品与服务,在全球金融视野下分析了最近出现的金融危机与金融风险特征,在几乎所有的章节中都有更新至最近一年的数据资料等。
本教材的编写分工如下:第1章由殷孟波撰写,第2、4、5、6章由翟立宏撰写,第3、7章由贺国生撰写,第8、9、10、11章由欧阳勇撰写,第12、13章由许坤撰写,最后由殷孟波进行总纂。
当然,所欲与所能总有差距。一方面,货币金融理论与实践博大精深且创新迭出,另一方面,本书编撰人员水平与能力有限,书中偏颇遗漏在所难免,请各位专家学者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第一章 货币概览1
第一节 货币的概念2
一、现金货币2
二、存款货币3
三、货币与财富3
第二节 货币的职能3
一、价值尺度3
二、流通手段4
三、支付手段5
四、价值贮藏5
五、世界货币6
第三节 货币的需求6
一、个人部门、社会部门对货币的需求量7
二、货币数量与货币购买力7
三、货币数量的计算及困难7
第四节 货币的演变9
一、实物货币9
二、代用货币9
三、信用货币10
四、中国当前的货币10
第五节 货币制度的演变11
一、银本位制12
二、金银两本位制12
三、金本位制13
四、纸币本位制16
第六节 区域本位货币和国际本位货币17
一、区域本位货币——欧元17
二、欧元区疑虑18
三、国际本位货币——美元18
第七节 货币与经济运行19
一、货币的简单循环20
二、经济运行中的货币指标22
本章小结23
思考讨论题23
第二章 金融体系概览24
第一节 信用与信用制度25
一、信用的含义与特征25
二、信用的主要形式26
三、信用制度的建立29
四、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29
第二节 金融体系30
一、金融体系的构成31
二、金融体系的职能32
三、资金的流动与金融体系的模式33
第三节 金融市场35
一、金融市场的分类35
二、金融市场工具37
三、金融市场的国际化48
第四节 金融中介机构49
一、存款性金融机构49
二、契约性储蓄机构51
三、投资性中介机构52
第五节 金融体系的监管53
一、监管金融体系的原因53
二、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54
本章小结54
思考讨论题55
第三章 利率理论56
第一节 利率概述及利息计量57
一、利率概述57
二、单利与复利的计算58
三、现值与终值60
四、到期收益率60
五、利率的几种不同表现形式64
第二节 利率的决定理论66
一、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67
二、投资与储蓄供求均衡利率理论67
三、货币供求均衡利率理论69
四、可贷资金供求均衡利率理论70
五、一般均衡利率理论71
第三节 利率的结构理论73
一、利率的风险结构73
二、利率的期限结构75
第四节 利率的作用理论78
一、利率对物价的作用理论78
二、利率对储蓄的作用理论80
三、利率对投资的作用理论80
四、利率对货币流通的作用理论82
本章小结87
思考讨论题88
第四章 汇率89
第一节 外汇与汇率90
一、外汇90
二、汇率95
第二节 汇率的决定理论97
一、汇率决定的基础和理论97
二、均衡汇率的决定101
第三节 汇率的变动101
一、均衡汇率的变动101
二、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102
三、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106
第四节 汇率制度与外汇管制107
一、汇率制度107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111
三、外汇管制115
本章小结118
思考讨论题121
第五章 商业银行122
第一节 商业银行概论123
一、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123
二、商业银行的职能125
三、商业银行的制度和组织结构127
四、中国的商业银行130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133
一、资产业务133
二、负债业务135
三、中间业务137
四、表外业务138
五、业务创新139
第三节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142
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原则142
二、商业银行财务报表143
三、资产负债管理145
四、资本金管理147
五、风险管理149
第四节 商业银行与信用创造151
一、信用创造相关概念151
二、信用创造的过程152
三、信用创造的意义153
本章小结153
思考讨论题154
第六章 非银行金融机构155
第一节 保险公司157
一、保险公司的概念和特征157
二、保险业务的种类158
三、保险公司在中国的发展情况159
第二节 投资银行160
一、投资银行的定义160
二、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的联系与区别161
三、投资银行的业务162
四、投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情况164
第三节 信托公司165
一、信托的定义及运作165
二、信托业务的分类166
三、信托机构的职能168
四、信托业在中国的发展情况169
第四节 金融租赁公司170
一、金融租赁的基本概念170
二、金融租赁业务的种类172
三、金融租赁公司在中国的发展情况173
第五节 投资基金174
一、投资基金的概念和特点174
二、投资基金的种类176
三、投资基金在中国的发展情况177
第六节 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180
一、财务公司180
二、信用合作社181
三、政策性金融机构181
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182
五、货币经纪公司184
六、汽车金融公司184
七、消费金融公司185
八、小额信贷公司186
本章小结187
思考讨论题188
第七章 金融监管189
第一节 金融监管概述190
一、金融监管的含义与演变190
二、金融监管的必要性191
第二节 金融监管目标与原则193
一、金融监管的目标193
二、金融监管的原则194
第三节 金融监管的内容195
一、市场准入监管195
二、业务运营监管198
三、市场退出监管203
第四节 金融监管体制与国际合作204
一、金融监管体制204
二、金融监管国际合作207
本章小结221
思考讨论题221
第八章 货币需求223
第一节 传统的货币数量理论224
一、现金交易学说与费雪方程224
二、现金余额学说与剑桥方程225
第二节 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226
一、交易动机226
二、预防动机227
三、投机动机227
四、货币的总需求229
第三节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229
一、交易性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229
二、预防性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231
三、投机性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233
第四节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234
第五节 凯恩斯主义与现代货币主义的比较性研究236
一、凯恩斯主义与现代货币主义的主要区别236
二、凯恩斯主义与现代货币主义的共同点237
三、货币流通速度的研究238
本章小结239
思考讨论题239
第九章 货币供给240
第一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241
一、多倍存款创造的简化模型242
二、多倍存款创造简化模型的扩展244
三、存款货币创造的前提条件247
第二节 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248
一、基础货币——货币供给的源头248
二、货币乘数——基础货币扩张的倍数251
三、货币供给模型253
第三节 货币供给统计口径254
一、货币供给统计口径划分的原则254
二、目前的货币供给统计体系255
第四节 西方货币供给理论简介256
一、凯恩斯的货币供给理论256
二、货币学派的货币供给理论257
本章小结258
思考讨论题259
第十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260
第一节 通货膨胀261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261
二、通货膨胀的度量262
三、通货膨胀的分类264
四、通货膨胀的成因265
五、通货膨胀的影响269
六、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271
第二节 通货紧缩276
一、通货紧缩的定义276
二、通货紧缩的分类与成因276
三、通货紧缩对社会经济的影响277
四、治理通货紧缩的措施278
本章小结279
思考讨论题279
第十一章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280
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产生及类型281
一、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原因281
二、中央银行的产生途径282
三、中央银行制度的普及和发展283
四、中央银行制度的类型283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和业务284
一、中央银行的基本性质284
二、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285
三、中央银行的业务287
第三节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288
第四节 货币政策289
一、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289
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矛盾291
三、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292
四、货币政策工具294
五、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300
六、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302
七、国际收支与货币政策304
本章小结308
思考讨论题308
第十二章 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309
第一节 金融发展概述310
一、金融发展的定义310
二、金融发展的指标311
第二节 金融发展的早期理论312
一、金融体系与经济增长312
二、金融结构的演变研究313
三、金融体系中货币功能的新考察313
第三节 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314
一、麦金农-肖的理论观点315
二、对金融深化的批评及其修正与发展323
第四节 中国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333
一、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金融抑制(1949—1978)333
二、转轨经济条件下的金融发展(1978—2003)336
三、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和自由化(2003—至今)338
本章小结340
思考讨论题340
第十三章 金融创新、金融脆弱性和金融危机341
第一节 金融创新概述342
一、金融创新的含义342
二、金融创新的理论343
三、金融创新的动因344
第二节 金融创新的主要内容346
一、金融制度创新346
二、金融业务创新347
三、金融工具创新350
第三节 金融创新的影响354
一、金融创新的微观效应354
二、金融创新的宏观效应356
第四节 我国的金融创新361
一、我国金融创新的内容361
二、我国金融创新的特点365
第五节 金融脆弱性366
一、金融脆弱性的含义367
二、金融脆弱性的衡量指标367
三、金融脆弱性的理论368
四、金融脆弱性产生的原因371
第六节 金融危机374
一、金融危机的含义375
二、金融危机理论376
本章小结381
思考讨论题382
参考文献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