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同声传译技能技巧训练下册 学习辅导用书》通过科学的、有逻辑性的专业训练,在夯实口译技能技巧的基础上,帮助学习者循序渐进地了解并把握交替传译、同声传译及相关口译形式的内容、特点及操作过程。与此同时,训练中在不断提升实际操作能力的前提下,力求拉近口译训练与口译实践之间的距离,提高学习者的实战能力。
《中日同声传译技能技巧训练下册 学习辅导用书》,体系化地将翻译专业训练方法及翻译实践融于一体的翻译教材,为日语专业学生量身打造,也适用于希望提高翻译水平的具有一定基础的自学者。
总序
翻译工作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里已超越了单纯的语言转换这一层面,在政治、外交、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国际交流中越来越彰显出其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与此同时,翻译产业也正进入一个日益专业化、规模化并迅猛发展的全新时代。在这一背景下,2006年教育部正式批准高校设置翻译专业本科(BTI),2007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而日语、法语和俄语等非通用语种MTI在2009年也相继获批。截至2013年,全国已有49所高校设置了BTI,更有多达159所高校获得了MTI的招生资格,其中有近30所高校开设了日语MTI。可以预见,日语翻译人才培养的体系化、专业化、规模化及其市场化走向将成为今后备受关注的课题。
然而,包括日语在内的非通用语种的翻译专业,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材到师资队伍建设等目前均处于建设不够完善的阶段。教材,特别是口译教材的编写 总序
翻译工作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里已超越了单纯的语言转换这一层面,在政治、外交、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国际交流中越来越彰显出其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与此同时,翻译产业也正进入一个日益专业化、规模化并迅猛发展的全新时代。在这一背景下,2006年教育部正式批准高校设置翻译专业本科(BTI),2007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而日语、法语和俄语等非通用语种MTI在2009年也相继获批。截至2013年,全国已有49所高校设置了BTI,更有多达159所高校获得了MTI的招生资格,其中有近30所高校开设了日语MTI。可以预见,日语翻译人才培养的体系化、专业化、规模化及其市场化走向将成为今后备受关注的课题。
然而,包括日语在内的非通用语种的翻译专业,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材到师资队伍建设等目前均处于建设不够完善的阶段。教材,特别是口译教材的编写一直处于比较滞后的状况。以日语为例,目前的教材大多都是单本教材,形式也多集中于素材训练,教材的结构、内容和形式与人才培养的专业化及课程设置等方面缺乏系统性的呼应,尤其鲜见在口译技能技巧、口译实务演习、笔译、听译以及背景知识等方面成体系的系列性教材。作为日语翻译学科建设的一个环节,出版一套融理论、训练方法及实务演习为一体的中日口译教材已成为中日翻译界及中国日语教学界共同的期待。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学院就在研究生阶段设立了“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2002年又开始了“口译”“笔译”分流的专业翻译人才培养的探索。从2005年开始,日语学院率先在国内高校日语专业领域内开设了本科翻译方向同声传译班。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也于2009年成为了第一批获批设置非通用语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高校。在此后几个周期的培养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以及教学环境建设已日趋完善与成熟,教材建设的条件也日趋完备。为了打破国内高校日语教材匮乏的现状,完善口译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日语学院以翻译教学一线的教师团队为编写主体,于2009年开始着手《中日同声传译教材系列》项目的研发与编写。
《中日同声传译教材系列》于2010年获批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系列教材包括《中日同声传译技能技巧训练》(上下册)、《中日同声传译实务演习》(日译中、中译日)、《中日笔译实用技巧训练》(上下册)、《中日同声传译听译实践训练》(上下册)、《中日同声传译背景知识储备训练》(自然、文化篇和社会、经济篇)以及配套的学习辅导用书共计18册。教材以日语翻译专业或日语专业翻译方向的本科学生、普通高校日语专业的“口译”“笔译”“同声传译”等课程的学习者、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学生以及正在从事或有志于从事翻译事业的社会读者为授课对象,学习者需具备中级以上日语水平,即日语新闻能听懂60%以上的内容、新日语能力测试N2级以上水平。
本套系列教材的主要特点在于:
第一,创新性及体系性。如果将以往的中日同声传译教材称为教学翻译的一部分的话,那么本套教材则是基于翻译教学的需要而编写的专业教材。如《中日同声传译技能技巧训练》集理论、技巧及实践于一体,含口译(同声传译)必备的技能技巧共20余项,技能技巧的组织排列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内容涉及众多专业领域与热点话题,训练时所使用的语言单位也从词汇、短句、段落到语篇,充分体现了在技能技巧训练上的专业性、系统性、科学性与体系性。
第二,实战性及职业性。本套系列教材注重双语能力、技能技巧与专业领域知识的高度契合,如在《中日同声传译实务演习?日译中》《中日同声传译实务演习?中译日》中强调口译实践中的译前准备,在实训前先导入相关领域的专业词汇、短句等热身练习作为译前准备,然后再按照素材的难度、长度、专业性等逐步进入实务演习,充分体现了口译训练的实战性。尤其在最后一课“模拟会议传译”中导入了翻译教学中“项目进课堂”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除素材训练外,还引入了“项目承接、会议日程及相关事务沟通、会议资料沟通、会议内容的译前准备、现场确认、译员间传译、传译评价”等环节,真正让学生从会议传译的全过程去模拟和体验同传。这种涵盖译前、译中、译后的口译实务过程的教学模式不仅能综合展示学生的语言、技能技巧与相关背景知识,同时还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接近实务的口译流程,并培养口译现场的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
第三,对翻译过程及翻译思维、翻译意识训练的凸显性。本套系列教材的各分册教材无论从素材的组织、语言单位的排列、训练方法的设计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对翻译过程、翻译思维、翻译意识以及翻译习惯的重视、培养和训练。同时,教材还部分涵盖了译员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的相关内容,体现了对专业口译译员培养的体系性、综合性和有效性。尤其是《中日笔译实用技巧训练》中对逻辑思维、信息处理的训练和对“笔译和口译”关系的定位,《中日同声传译听译实践训练》和《中日同声传译背景知识储备训练》中对“听和译”“背景知识和译”的关系的定位,都无不体现了这套教材的上述特点。同时,素材和翻译技能技巧以及专业领域知识相融合的训练方法,也弥补了目前教材中常见的素材和技能技巧训练脱节的不足。
第四,系列教材的实用性。本套系列教材的结构、组织以及教材的难易度,都体现了教材的实用性。不仅口译、笔译教材单独成册,在《中日同声传译技能技巧训练》与《中日同声传译实务演习》中同样涵盖了日译中与中译日的内容,系列教材既独立又互为补充;从整体来看,还包括《中日同声传译听译实践训练》与《中日同声传译背景知识储备训练》,融翻译技能技巧、素材、实务演习和专业领域知识为一体。除《中日同声传译听译实践训练》以外,每一本教材又分为主教材和学习辅导用书,学习辅导用书中还提供了课程安排表,不仅便于学生使用,还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教案参考。另外,除《中日笔译实用技巧训练》之外,主教材均配有MP3光盘,适于读者进行自主学习或自我训练。在遵循系列教材的内容进行学习和训练,并能有效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可以达到国家人社部翻译资格考试(CATTI)中口笔译实务三~二级的水平;本科学习者可达到报考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水平。
本套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诸多业界同仁、精英的指导和教诲,也得到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学院所有教师给予的鼓励与帮助,特别要感谢高木章江等外籍专家对本书的认真审订。同时对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在本书编写、出版之际给予的大力支持,以及责任编辑在出版过程中付出的辛勤劳动致以谢忱。衷心感谢书中所使用的部分音频、文字素材的版权方及会议组织者允许我们在教材中使用这些资料。此外,这套教材得以成功问世,还得力于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团队“翻译方向课程教学团队”的支持。编写一套符合翻译专业需求的中日同声传译教材是我们的目标。我们期待得到广大使用者以及各界专家的宝贵意见,我们将不断完善、不断前进,为全国中日口译、同声传译学习者们提供一套最为优秀的教材。
《中日同声传译教材系列》总主编 邱鸣
2013年3月1日
杨玲,教授,硕士生导师。1993年、2007年先后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学研究中心,获日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曾先后赴日本神户市外国语大学、京都外国语大学、爱知学泉大学进行学术研究、交流及讲学。
第1课 日译中记笔记的技巧
第2课 中译日记笔记的技巧
第3课 日译中交替传译Ⅰ
第4课 中译日交替传译Ⅰ
第5课 日译中交替传译Ⅱ
第6课 中译日交替传译Ⅱ
第7课 日译中视译训练Ⅰ
第8课 中译日视译训练Ⅰ
第9课 日译中视译训练Ⅱ
第10课 中译日视译训练Ⅱ
第11课 日译中耳语同传训练
第12课 中译日耳语同传训练
第13课 日译中同声传译Ⅰ
第14课 中译日同声传译Ⅰ
第15课 日译中同声传译Ⅱ
第1课 日译中记笔记的技巧
第2课 中译日记笔记的技巧
第3课 日译中交替传译Ⅰ
第4课 中译日交替传译Ⅰ
第5课 日译中交替传译Ⅱ
第6课 中译日交替传译Ⅱ
第7课 日译中视译训练Ⅰ
第8课 中译日视译训练Ⅰ
第9课 日译中视译训练Ⅱ
第10课 中译日视译训练Ⅱ
第11课 日译中耳语同传训练
第12课 中译日耳语同传训练
第13课 日译中同声传译Ⅰ
第14课 中译日同声传译Ⅰ
第15课 日译中同声传译Ⅱ
第16课 中译日同声传译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