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25 元
丛书名: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系列丛书
- 作者:王恩界编著
- 出版时间:2015/5/1
- ISBN:9787030444530
- 出 版 社:科学出版社
适用读者:本书可作为普通髙等学校通识课程教材, 也可供青少年和初涉社会的成年人阅读
- 中图法分类:B84-49
- 页码:188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大32开
- 字数:(单位:千字)
《心理学与人生》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系列丛书”之一,《心理学与人生》将人生中重要的心理学命题划分为四个层面。首先是个体层面,探讨关于自我意识、社会认知、印象整合、归因和态度等方面的问题;其次是人际层面,探讨人际沟通、人际关系、亲密关系及人际吸引的机制;再次是人际互动层面,该层面以角色分析为中心,探讨人际互动的基本形式,以及个体如何受到他人和群体的影响;最后是社会行为层面,基于利他行为和侵犯行为分析社会行为如何受到个体特征与社会情境复杂作用的影响。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日常生活中,当人们使用“我”的概念时,有多少次仅指自己的“肉身”,又有多少次指的是自己的“心灵”?脱胎换骨,是中国道家修行成功的标志。通过清净心灵,达到从肉胎向圣胎的羽化登仙,可见,古人对人类心灵与肉身有着不同的看法。勒内 笛卡儿(René Descartes,1596—1650)有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其所谓的“我”,是思维的“我”,是认知社会与自然的“我”,是作为万物尺度的“我”。从这一点来看,笛卡儿的“我”,已经从哲学探讨渗入到心理学领域中来。
威廉 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是美国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在《心理学原理》中对自我进行了精妙的划分:自我既是活跃的信息加工者(主我),也是关于自身信息的集合(客我)。从动态的角度来说,主我(I)可以把与我有关的事物作为知觉对象,此时,它可以称为自我意识或自我知觉;从静态的角度来说,客我(me)是关于自己的看法与观念,此时,它可以被称作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自我知觉与自我意识活动的客观结果,例如,当个体系统回顾自己所经历的考试及其结果时,很可能会由此产生“我擅长考试”或者“我不擅长考试”的自我判断,也可能会产生“对我来说,考试考好要靠运气”的想法。
自我意识通常被定义为个体对自己身心状况、社会地位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认识、情感和意向。自我概念则是自我意识的静态结果,是个体对自身存在状态的体验,由一系列关于自我的判断构成。而自我知觉是指发动、延续自我意识活动时高度集中的自我注意状态。在某些时候,个体对认识自身充满了兴趣,不但关心自我的真实情况,还关心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然而,个体的自我知觉与自我意识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认识的偏差。例如,个体经常对自己持有笼统的、一般性的自我认知。有研究者给多名被试做了一项人格测验,然后让每个人从所有人的测试结果及一份笼统的人格描述中去找到属于自己的测试结果,结果发现:绝大多数人认为,那份笼统的人格描述更像是对自己的评价。[1]有的研究者将这种现象称为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