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新论》从认识论走向实践论、从客体论走向建构论、从开发论走向理解论、从传统教学模式到现代教学设计的发展脉络,从而为学习者理解和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基本价值与基本策略,形成课程开发和实施、教学设计与评价的基本技能,成为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奠定良好的学理基础。
刘欣,荆楚理工学院教授、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讲授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概论、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出版过《教育原理》等多本教材。
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
■【学习目标】10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概述10
一 课程与教学的涵义10
二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10
三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10
四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要素10
五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10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 10
一 课程与教学论思想的萌生期10
(一)西方课程与教学思想10
(二)中国课程与教学思想10
二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形成期10
(一)传统教学论的建立10
(二)现代教学论的发展10
(三)科学课程论的形成10
三 课程与教学论理论的发展期10
(一)学科理性价值取向的课程教学论10
(二)实践理性价值取向的课程教学论10
(三)主体理性价值取向的课程教学论10
四 课程与教学论的本土化发展10
(一)课程与教学论本土化发展的问题10
(二)课程与教学论本土化发展的成因10
(三)课程与教学论本土化发展的路径10
■【案例研讨】从画苹果看中西方课程文化差异10
■【模拟训练】画苹果的现代教学设计10
第二章 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0
第一节 课程开发的一般原理10
一 课程开发的概念 10
二 课程开发的层次 10
三 课程开发的模式 10
(一)目标模式10
(二)过程模式10
(三)实践模式10
第二节 校本课程开发 10
一 校本课程及其开发10
二 校本课程开发类型与流程10
三 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式10
第三节 课程设计及其取向 10
一 课程设计的内涵10
二 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10
(一)学科中心设计10
(二)学生中心设计10
(三)问题中心设计10
三 新课程的课程设计10
第四节 教学设计及其模式10
一 教学设计的内涵10
二 教学设计的要素10
三 教学设计的模块10
四 几种有代表性的教学设计模式10
(一)行为主义教学设计模式10
(二)认知主义教学设计模式10
(三)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10
■【案例研讨】“物体传声”的教学设计10
■【模拟训练】《看不见的空气》教学设计10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10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概述10
一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10
二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10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 10
一 普遍性目标10
二 行为性目标10
三 生成性目标10
四 表现性目标10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分类理论 10
一 布卢姆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分类10
二 其他有代表性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分类10
(一)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10
(二)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分类10
(三)梶田叡一的教育目标分类10
三 我国课程与教学目标分类的理论探索10
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与编制10
一 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一般依据10
二 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10
三 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流程10
四 课程与教学目标编制方法与步骤10
(一)行为性目标的要素编制法10
(二)表现性目标的主题编制法10
(三)生成性目标的显性编制法10
(四)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编制步骤10
■【案例研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比较10
■【模拟训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10
第四章 课程与教学内容
■【学习目标】10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内容概述10
一 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涵义与特点10
二 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构成与类型10
三 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10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10
一 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10
(一)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10
(二)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环节10
二 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组织10
(一)课程与教学内容组织的原则10
(二)课程与教学内容组织的结构10
第三节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 10
一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10
二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改革走向10
■【案例研讨】《圆柱的认识》课程设计10
■【模拟训练】设计《雄伟的长城》教学方案10
第五章 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10
第一节 课程实施 10
一 课程实施的本质10
二 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10
(一)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10
(二)课程实施的适应取向10
(三)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10
三 课程实施的策略和模式10
(一)课程实施的策略10
(二)课程实施的模式10
四 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10
第二节 教学过程 10
一 教学与课程实施10
二 教学过程的本质10
三 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10
四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0
五 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10
六 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10
七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0
八 教案学案的编制策略10
九 课例分析与教学反思10
■【案例研讨】一次妙趣横生的作文教学10
■【模拟训练】《我们的画》口语交际教学活动设计10
第六章 课程与教学模式
■【学习目标】10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模式概述10
一 课程与教学模式的内涵10
二 课程与教学模式的结构10
三 课程与教学模式的特点10
四 课程与教学模式的分类10
(一)基于学习理论的课程与教学模式10
(二)基于目标取向的课程与教学模式10
(三)基于教育哲学的课程与教学模式10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模式范例10
一 国外典型的课程与教学模式10
(一)“程序教学”模式10
(二)“掌握学习”模式10
(三)“发现学习”模式10
(四)“非指导性教学”模式10
二 我国常用的课程与教学模式10
(一)传递—接受模式10
(二)自学—指导模式10
(三)引导—探究模式10
(四)情境—陶冶模式10
(五)示范—模仿模式10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模式建构10
一 课程与教学模式的建构10
(一)课程与教学模式建构的基本方式10
(二)课程与教学模式建构的基本原则10
二 课程与教学模式的运用10
(一)课程与教学模式的运用要求10
(二)课程与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10
(三)新课程改革与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10
■【案例研讨】中国课改模式“样本”调查10
■【模拟训练】“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设计10
第七章 教学策略与学习方式
■【学习目标】10
第一节 教学策略概述10
一 教学策略内涵10
二 教学策略类型10
(一)依据教学因素的分类10
(二)依据教师行为的分类10
(三)依据教学主体的分类10
第二节 主导性“教”的策略10
一 教学方法10
二 教学媒体与手段10
三 教学组织形式10
第三节 主体性“学”的策略10
一 学习方式概述10
二 学习方式的教学10
三 自主学习方式10
四 合作学习方式10
五 探究学习方式10
■【案例研讨】综合性活动教学设计:护蛋活动10
■【模拟训练】“小孔成像”探究学习教学设计10
第八章 课程与教学评价
■【学习目标】10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原理10
一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涵义10
二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10
三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类型10
(一)以评价主体为依据的分类10
(二)以评价标准为依据的分类10
(三)以评价作用为依据的分类10
三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体与对象10
三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10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方式 10
一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模式10
(一)目标达成模式10
(二)背景-输入-过程-结果模式 10
(三)应答模式10
二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方法10
(一)量化评价10
(二)质性评价10
三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实施10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应用 10
一 学生学习评价10
二 教师教学评价10
■【案例研讨】课堂教学评价与课例分析10
■【模拟训练】可怕的白色污染10
第九章 课程与教学发展研究
■【学习目标】10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的研究走势 10
一 本体论: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消解10
(一)课程与教学从认识论到实践论10
(二)课程与教学从客体论到生活论10
(三)课程与教学从开发论到理解论10
二 价值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10
(一)科学主义的课程与教学论10
(二)人文主义的课程与教学论10
(三)科学人文主义的课程与教学论10
三 方法论: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的统整10
(一)客观主义的课程与教学论10
(二)建构主义的课程与教学论10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取向 10
一 主体性教育价值观10
二 个性化教学发展观10
三 情境化认知学习观10
四 多元化教育评价观10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模式 10
一 认知式:系统方法教学设计模式10
(一)意义阐释:系统方法教学设计模式的内涵10
(二)理论框架:系统方法教学设计模式的原理10
(三)结构程序:系统方法教学设计模式的程序10
(四)操作策略:系统方法教学设计模式的应用10
(五)案例审视:系统方法教学设计模式的案例10
二 建构式:学习环境教学设计模式10
(一)意义阐释:学习环境教学设计模式的内涵10
(二)理论框架:学习环境教学设计模式的原理10
(三)结构程序:学习环境教学设计模式的程序10
(四)操作策略:学习环境教学设计模式的应用10
(五)案例审视:学习环境教学设计模式的案例10
三 探究式:基于问题教学设计模式10
(一)意义阐释:问题探究教学设计模式的内涵10
(二)理论框架:问题探究教学设计模式的原理10
(三)结构程序:问题探究教学设计模式的程序10
(四)操作策略:问题探究教学设计模式的应用10
(五)案例审视:问题探究教学设计模式的案例10
■【案例研讨】这堂课究竟该怎么上?10
■【模拟训练】基于问题探究的教学设计10
附录1: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10
附录2:《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考试大纲10
附录3: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大纲(试行)(面试部分)10
附录4:2013下半年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10
主要参考文献 10
课程与教学论学习网址10
课程与教学论属教育科学重要分支科学,是教师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是根据学科发展走势和人才培养要求,对课程论、教学论两个相对独立学科有机整合的产物,旨在让本专业学生能够系统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基本价值和基本策略,具备课程开发和实施、教学设计与评价的基本技能。要学好这门课程,首先要对这门课程做一个基本了解。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概述
一、课程与教学的涵义
课程与教学分属教育学两大核心领域,课程侧重解决“学什么或教什么”的问题,教学侧重解决“怎么学或怎么教”的问题。“学什么或教什么”与“怎么学或怎么教”,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前者突出的是教学内容,后者突出的是教学形式,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是难以分割的。因此,“课程”与“教学”必然是两个既相互独立而又彼此依存的概念。
(一)课程与教学的词源分析
在中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于唐朝。唐朝孔颍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巧言》“奕奕寝庙,君子作之” ,注疏为“以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 ,这里“课程”一词显然不是通常所说的课程的含义,而是表明“课程”属于庄严伟大的事业。宋朝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到“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 。这里的“课程”是指“功课及其进程”,这与我们今天所说“课程”的词义已十分接近。《辞海》对课程的解释有两个义项:①功课的进程;②教学的科目。《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对课程的定义是:“课业及进程。广义指所教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