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法之道》着眼于古为今用,旨在深入挖掘我国古代法律文化中的宝贵资源,从中梳理出我国古代的执法之道,为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古人的智力支持。通过对繁杂众多法律典籍的搜索、校译和整理,编者依照执法目的论、执法主体论、执法原则论、法律品格论、执法方式论和执法责任论的内在逻辑形成了本书的体例。其中,第一章、第二章为执法目的论;第三章至第七章为执法主体论;第八章、第九章为执法原则论;第十一章至第十三章为法律品格论;第十四章至第十七章为执法方式论;第十八章、第十九章是执法责任论。
《执法之道》国内第一套面向各级领导干部的国学文化标准化教材,系统阐述了传统文化人文精神与当代行政管理的内在有机联系和相互融合,为提升各级行政机构的执政思想、强化决策能力、创新执行策略、扩大用人视野、融入德性思维等各方面,提供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策略指导,体现了“为人修身、为政以德、为官有法、公正和谐”的新时期执政理念。
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从而更加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通过学习来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通过自省、慎独、改过迁善、养浩然之气等自我修养来提升人生境界,如“吾日三省吾身”、“君子慎其独也”、“我善养我浩然之气也”等。中华传统文化崇尚推己及人的处世准则,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国家之败,由官邪也”有深刻的认识,强调为官者要涵育为政之德,“廉政以立身,勤政以务公,善政以富民”、“律己以严,抚民以仁,存心以公,莅事以勤”、“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等。总之,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领导干部滋养心智、砥砺品格、提升能力。
第一章
天下归一,法治为本
本章的论述主要关注法律对于社会调整的意义,彰显法治对于国家治理的功能。这些论述分为三个层面:
其一,在最普遍意义来看,不论何朝何代、何时何地,法律都是治理天下最基本的规则和标准。它包含着天下人必须遵循的底线,规范所有百姓的行为。所以说,“法者,天下之仪”、“一民之轨,莫如法”。同时,它还包含着天下人必须追求的良知,倡导整个社会的公德。即,“人心多私,以法为公”。
其二,在历史发展阶段来看,在一时一世、某局某势,法治是实现国家强盛、促进社会安定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韩非子所说“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非常经典地凝练出国家崛起的基本规律和必由之路。受这一基本规律的支配,治理者对于法治的功能在正反两方面都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比如“离法而治则不祥”、“抱法处势则治,
背法去势则乱”。而且,有的观点似乎直面当今现实。比如,“威伤,则重在下;法伤,则货上流。”意指如果一个国家中央机构缺乏权威,那么国家权力的重心就会下移;如果一国法纪败坏了,财产就会往上层转移,体制性腐败就会产生。此等论述宛如古人对今人冷眼旁观后的警醒之语,直让人冷汗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