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35 元
丛书名:“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 作者:李宾中主编
- 出版时间:2016/8/17
- ISBN:9787030482006
- 出 版 社:科学出版社
适用读者:本书适用于高等院校医学各专业学生
- 中图法分类:R312-33
- 页码:200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K
- 字数:(单位:千字)
《医学物理学实验教程(第2版)》参考近年来物理学教学内容的新进展,在第1版的基础上充实完善编写而成。全书共分五章,循序渐进地分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仿真实验等四个部分。第一章讲述了测量误差、不确定度和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这是本课程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第二章为基础实验,共选人19个实验,系统地介绍了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要求,主要对学生进行基本实验方法、技能的训练。第三章为综合性实验,共选人8个实验,实验难度有所增加,适当增加了与医学关系密切的新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综合实验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第四章为5个设计性实验,只给出了供选择的研究课题、实验要求和相关的知识材料等,主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创新能力。第五章为3个仿真实验。书末附有医学物理学设计性实验的基础知识、学生论文选编以及常用基本物理常量,以供学习参考。
本教材供高等院校医学各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供生命科学等相关专业的师生作为参考用书。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目录
绪论 1
第一章测量误差与实验数据处理 5
第一节 测量与误差 5
第二节 误差的分类及其特点 6
第三节 随机误差的估算 8
第四节 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 12
第五节 有效数字 16
第六节 实验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 18
习题 23
第二章基础实验 25
实验 2.1 长度测量与圆柱体密度的测定 25
2.1.1 长度测量 25
2.1.2 圆柱密度的测定 31
实验 2.2 杨氏模量的测定 33
实验 2.3 用驻波法测振动频率 37
实验 2.4 超声仪的使用 39
实验 2.5 液体黏滞系数的测定 44
实验 2.6 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测定 47
2.6.1 用拉脱法测量液体表面张力系数 47
2.6.2 用毛细管法测量液体表面张力系数 49
实验 2.7 万用电表的使用 52
实验 2.8 用模拟法研究静电场 58
实验 2.9 惠斯通电桥 61
2.9.1 用惠斯通电桥测电阻 61
2.9.2 用热敏电阻测量温度 64
实验 2.10 用补偿法测电动势 67
实验 2.11 电子示波器的使用 71
实验 2.12 心电图机的使用 79
实验 2.13 交流电路的研究83
实验 2.14 用双棱镜测光波波长87
实验 2.15 用光栅测波长91
实验 2.16 旋光仪的使用 94
实验 2.17分光计的调节和使用98
2.17.1反射法测三棱镜顶角 α 98
2.17.2自准法测三棱镜顶角 α 103
2.17.3最小偏向角法测三棱镜玻璃的折射率 104
2.17.4测量光栅常数和光波波长 105
2.17.5 用分光计观察明线光谱 108
实验 2.18 偏振光的研究 110
实验 2.19 用光电比色计测定溶液的浓度 113
第三章综合性实验 117
实验 3.1 人耳听觉听阈曲线的测定 117
实验 3.2 人体阻抗及阻抗频率特性的测量 121
实验 3.3 多普勒效应综合实验 125
实验 3.4 人眼的屈光不正及其光学矫正 130
实验 3.5 显微照相术 137
实验 3.6 全息摄影 144
实验 3.7 放射性活度的测量 148
实验 3.8 光电效应和普朗克常数的测定 153
第四章设计性实验 159
实验 4.1 生物膜电位测量的设计 160
实验 4.2 光学仪器的组装与参数测量的设计 162
实验 4.3 物理因子对液体力学性质的调控研究 164
实验 4.4 物理因子对血液流变学特性的调控研究 165
实验 4.5 生物组织光学特性研究 165
第五章仿真实验 168
实验 5.1 超声波测声速 168
实验 5.2 霍尔效应 173
实验 5.3 光的偏振 177
附录 181
附录 1 医学物理设计性实验的基础知识 181
附录 2 学生论文选编 (学生实验实例) 183
附录 3 一些基本物理常量 190
参考文献 194
二、医学物理实验的目的和任务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它们既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又有各自的任务和作用。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比较深厚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较强的从事科学实验的能力。物理实验是对学生系统地进行科学实验能力训练的开端和基础,通过物理实验课,大学生不仅要接受科学实验各环节上的基本训练,还要加深对物理思想方法的领会、拓展知识,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操作动手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医学物理实验既是医学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由于它本身特有的目的和任务而具有相对独立性。本课程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
1.学习和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知识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量的测量,学习物理知识,加深对物理学原理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实验技能、基本物理量的测量原理和方法,熟悉常用仪器的基本原理、结构、性能及使用方法,正确合理地使用仪器。
2.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注重培养并逐步提高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分析能力。这其中包括:
(1)能够通过阅读实验教材或资料,作好实验前准备;
(2)能够借助教材或仪器说明书正确使用常用仪器;
(3)能够运用物理学理论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判断;
(4)能够正确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绘制曲线,说明实验结果,撰写合格的实验报告。
3.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作风、积极创新的科学精神、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主动研究的探索精神,遵守纪律、团结协作和爱护公共财物的优良品德。这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贯彻的要求,而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是特别重要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物理实验课中最能培养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任何弄虚作假,篡改甚至伪造数据的行为都是绝对不能允许的,也是比较容易发现的。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与积极创新的科学作风是相联系的。在严谨的实验中才能发现真正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往往就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积极创新的思维。实际上,只要认真去做实验,一定会发现许多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是教师也未必能解决的。所以,实验室应当而且可以成为培养学生求实态度和创新精神的最好场所。
物理实验课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主动、独立地完成实验课题的过程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养成科学素养。要实现上述教学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己的主动精神和努力程度。
三、医学物理实验的教学要求 为达到上述教学目的,作好物理实验,应该达到以下三个基本要求:
1.预习 预习是上好实验课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预习,或许可以听好一堂理论课,但决不可能完成好一堂实验课。
实验前必须预习实验内容、做好实验准备工作。通过预习实验教材、参考资料,弄清实验目的、原理、仪器,了解实验要求及实验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等。在此基础上,写出简要的预习报告,内容包括:实验名称、目的、仪器、简要的原理及计算公式、记录测试数据的表格,以及简单的电路图、光路图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