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56 元 本教材已被 1 所学校申请过!
丛书名:劳动经济学系列丛书
抱歉,本教材暂不参与当前样书赠送活动!
- 作者:王志浩[等]编著
- 出版时间:2016/7/1
- ISBN:9787030490674
- 出 版 社:科学出版社
适用读者:本书适用于劳动经济思想史相关领域专家或劳动经济学、经济学史或社会科学史专业师生
- 中图法分类:F240
- 页码:337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K
- 字数:(单位:千字)
本书主要叙述从古至今的中外劳动经济思想发展的基本内容与发展概括。拟从中国古代典籍中关于劳动力的分析,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大产业的劳动时间的分配到近代美国、英国等经济流派中劳动经济思想内容以及发展的总体概况。按照时间的发展脉络,共分为六大部分来进行阐述,即劳动经济思想的基本概念、劳动经济思想的产生、发展的初期阶段、发展的中期阶段、发展的新阶段以及当代的劳动经济思想。本书力求内容详尽、叙述平实、实例典型、文献通俗、理论易懂且具有一定专业性、普及性的本科生适用教材以及劳动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爱好者的阅读书籍。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一一威廉·配第。劳动缔造文明,劳动孕育财富,推动人类历史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恩格斯说:“劳动改变了人本身。”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追求,不同的追求有着不同的劳动,不同的劳动有着不同的收益,不同的收益有着不同的奉献。劳动不仅关系人的健康和智慧,而且关系人的快乐和美好,人的伟大就在于会劳动、能劳动和爱劳动。无论是有形劳动还是无形劳动,都是难能可贵和值得珍惜的。没有劳动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能体现劳动的生活是幸福美好的。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其核心是研究投入劳动这一生产要素产生的经济效益,以及与此有关的社会经济问题,即如何以最少的劳动资源投入获得经济效益。劳动经济学作为应用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与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数量经济学及其他经济学有着紧密的联系,与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学科也有一定的联系。
19世纪中叶,劳工政策在经济学著作中初见端倪,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把劳工政策作为社会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力图通过一定的劳工政策来缓解劳资矛盾,以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19世纪诞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对于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等著作中,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劳工问题,科学预言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关系。
20世纪初,美国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在1911年的著作《科学管理原理》中,对劳动定额和以劳动定额为基础的有差别计件工资制进行实验,这对微观劳动管理具有重大意义。1925年布鲁姆的《劳动经济学》主要包括就业、工资、劳资关系、劳工运动、劳动立法等内容。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和“非自愿失业”概念,对西方劳动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贝克尔(Becker)的论文《时间资源配置理论》在劳动力供给研究方面颇具影响力,将生产、消费和劳动力供给置于一个家庭模式中,解释了在效用化行为的支配下,家庭成员如何安排其从事市场性活动和非市场性活动的时间比例,明确了家庭是劳动力供给行为决策中的基本单位。西加诺(cigno)从多角度讨论、多方位拓展了贝克尔理论模型的实践应用,如多人口家庭的时间分配、劳动力的性别分工等。明瑟(Mincer)和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关注劳动力素质等问题,把教育和培训看成个人投资方式,对解决劳动经济学领域的相关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国内劳动经济学主要致力于应用基础理论和政策研究与国际接轨,研究领域主要侧重于劳动经济思想、劳动力市场与迁移、就业与失业、工资与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人力资本、人口发展等领域。众多学者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基础,借鉴现代西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劳动经济思想框架和理论体系。许多研究团队通过组织实施与劳动经济有关的热点、焦点问题研究,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以及信息网络建设,构建服务于经济转型条件下劳动经济问题政府决策的智力支持系统,实现研究单位与政府决策部门的信息共享,建立并完善实时监测劳动经济形势的数据库系统和信息平台。
当前,一些新的制度和政策已经在中国开始实施,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并轨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和农村居民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研究这些制度和政策的产生背景、实施效果和社会影响将是当前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国内学者对延迟退休年龄、就业与失业统计、城镇低生活保障、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工社会保障等学科前沿与重大问题的研究已取得显著的成果,关注转型时期弱势群体的社会福利,分析判断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状况,总结应用劳动经济问题的研究结果,构建完善“十三五”时期劳动经济的政策体系。
“劳动经济学系列丛书”主要包括《劳动经济思想史》、《现代劳动经济学:框架与方法》、《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收入分配理论与实证》、《社会保障的经济分析》和《风险管理与社会保障》等,旨在关注劳动经济领域的复杂经济现象,力争在研究视角、研究体系、研究方法上有创新之举,融汇百家之精髓,贯通上下之集萃,方有本丛书之大成。在此向所有为本丛书提供借鉴参考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新闻报道、调研报告、微信公众号、网络资源等表示谢意!
陶铸先生有句名言一一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我们以此为目标,催发吾辈奋进,砥砺吾辈前行,一直行走在“劳动经济学”的路上。
王志浩 王巍
2016年6月
目录
绪论1
第一编 早期前古典时期的劳动经济思想(公元前800~公元1500年)
第1章 古希腊的劳动经济思想13
1.1赫西俄德的劳动经济思想13
1.2色诺芬的劳动经济思想16
1.3柏拉图的劳动经济思想18
1.4亚里士多德的劳动经济思想19
第2章 古罗马的劳动经济思想23
2.1克尤斯·加图的劳动经济思想24
2.2瓦罗的劳动经济思想25
2.3柯鲁麦拉的劳动经济思想27
2.4马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的劳动经济思想28
第3章 古希伯来、古印度的劳动经济思想31
3.1古希伯来的劳动经济思想31
3.2古印度的早期历史及劳动经济思想33
第4章 东方古中国的劳动经济思想39
4.1中国先秦时期的劳动经济思想40
4.2中国秦汉至明中叶的社会历史及劳动经济思想49
第5章 欧洲中世纪时期的劳动经济思想67
5.1《萨利克法典》和《庄园敕令》中的劳动经济思想68
5.2托马斯·阿奎那的劳动经济思想70
第二编 前古典时期的劳动经济思想(1500~1776年)
第6章 重商主义的劳动经济思想79
6.1重商主义概览81
6.2重商主义与劳动力供给85
6.3托马斯·曼的劳动经济思想87
6.4杰拉德·马利尼斯的劳动经济思想89
6.5查尔斯·戴维南特的劳动经济思想89
6.6让·巴蒂斯特·柯尔培尔的劳动经济思想91
6.7威廉·配第爵士的劳动经济思想92
6.8重商主义的劳动思想总结95
第7章 重农主义的劳动经济思想97
7.1重农学派概览97
7.2弗朗索瓦·魁奈的劳动经济思想101
7.3安·罗伯特·雅克·杜尔阁的劳动经济思想103
第8章 古典学派先驱者的劳动经济思想106
8.1古典学派概览106
8.2达德利·诺思爵士的劳动经济思想110
8.3理查德·康替龙的劳动经济思想112
8.4大卫·休谟的劳动经济思想114
第三编 古典学派的劳动经济思想
第9章 斯密的劳动经济思想121
9.1斯密的生平122
9.2斯密思想的来源123
9.3道德情操论对劳动心理的影响123
9.4《国富论》中的劳动经济思想126
9.5竞争经济中的劳动经济规律131
第10章 李嘉图的劳动经济思想141
10.1李嘉图的生平141
10.2货币问题143
10.3收益递减与地租理论144
10.4交换价值与相对价格理论147
10.5收入分配150
10.6比较成本理论152
10.7李嘉图对失业问题的看法154
10.8李嘉图劳动经济思想评价155
第11章 其他古典学派的劳动经济思想158
11.1杰里米·边沁的劳动经济思想158
11.2让-巴蒂斯特·萨伊的劳动经济思想163
11.3纳索·威廉·西尼尔的劳动经济思想165
11.4约翰·斯图尔特·穆勒的劳动经济思想168
第12章 古典学派批评家的劳动经济思想177
12.1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的劳动经济思想177
12.2西蒙·德·西斯蒙第的劳动经济思想186
12.3马克思的劳动经济思想187
12.4对马克思劳动经济学的评价199
第四编 新古典学派劳动经济思想
第13章 边际学派的劳动经济思想207
13.1边际学派先驱者的劳动经济思想209
13.2边际学派发展者的劳动经济思想213
13.3边际学派劳动经济思想的影响与评价223
第14章 马歇尔及发展者的劳动经济思想227
14.1马歇尔的劳动经济思想230
14.2剑桥学派发展者的劳动经济思想233
14.3对马歇尔及发展者劳动经济思想的评价238
第15章 新古典经济学批评者的劳动经济思想241
15.1历史学派的劳动经济思想244
15.2制度学派的劳动经济思想250
第五编 现代劳动经济思想
第16章 凯恩斯学派的劳动经济思想263
16.1凯恩斯的劳动经济思想264
16.2新凯恩斯主义的劳动经济思想273
第17章 新古典综合派的劳动经济思想278
17.1菲利普斯、托宾、杜森贝的劳动经济思想279
17.2萨缪尔森的劳动经济思想281
17.3哈耶克的劳动经济思想283
第18章 美国福利学派的劳动经济思想289
18.1阿罗的劳动经济思想292
18.2阿玛蒂亚·森的劳动经济思想292
18.3新福利学派其他人的主要劳动经济思想295
第19章 芝加哥学派的劳动经济思想300
19.1奈特论消费者主权与经济学方法论301
19.2生产家庭成员所需要的效用302
19.3资源配置与产权方法304
19.4芝加哥学派的人力资本理论305
19.5弗里德曼的劳动经济思想306
第20章 供给学派的劳动经济思想312
20.1拉弗曲线与税率、生产率之间的关系313
20.2劳动楔子模型313
20.3马丁·费尔德斯坦的就业学说315
20.4崇尚“萨伊定律”,刺激生产、重视供给316
20.5供给学派的劳动经济思想的影响与评价317
第21章 劳动经济思想的新发展321
21.1劳动经济思想的前沿问题321
21.2劳动经济思想的发展特点及未来趋势329
参考文献336
《劳动经济思想史》:
2)劳动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劳动经济思想史作为经济思想史的一个分支,其研究的基本方向与经济思想史是一致的。劳动经济思想史是一门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思想理论学问,如何在约束条件下实现配置效率的最大化是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劳动经济思想史是专门研究有关劳动力如何有效配置思想理论发展历程的学问。一般而言,劳动力与其他资源一样是需要通过市场进行配置的。不过市场并不是有效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唯一途径。
关于劳动经济思想的研究对象,我们可以参照劳动经济学所包含的内容。伊兰伯格给出的劳动经济学的定义是: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运行及其结果的学问。这一定义简练、准确,但是过于抽象。而麦克南在其《劳动经济学》一书中对劳动经济学给出的定义是:劳动经济学考察劳动力市场的组织、功能和结果;将来与现在劳动力市场的参与者的决策;与劳动力资源报酬、就业相关的公共政策。这一定义比较准确、全面地反映了当代劳动经济学研究内涵,言简意赅。参照劳动经济学的概念,根据劳动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属性,劳动经济思想史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第一,劳动供给方面的思想理论发展——研究雇员的市场思想发展。这主要是指劳动者对工资、价格及雇佣关系的非货币因素(如工作条件)的理论发展,包括工作时间决策、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力流动(工作调整、工作搜寻和迁移)、工会思想理论等。第二,劳动力需求方面的思想分析。这主要研究雇主的经济思想,主要包括在一定工资条件下对劳动力需求量的决策考虑、雇员工资的确定理论以及企业内部的激励思想发展等。第三,与劳动力市场的运行结果及其调整相关的理论发展。这主要包括失业、歧视、分配不公平的理论分析以及政府相关决策调整政策理论发展。作为独立而新兴的劳动经济思想史理论,可根据其所包含的因素,又可以把劳动经济思想史研究对象分为以下三类。第一,劳动力思想发展历程。劳动经济思想史首先研究的是劳动力思想的问题。而劳动力与其他要素不同,因为人们总是相信“人是万物之灵”的道理,事实上也是如此。要研究劳动力,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劳动。劳动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使用劳动工具所进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是生产的最基本内容。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它既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界独立出来的基础,又是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标志。
有人认为,劳动通常是指能够对外输出劳动量或劳动价值的人类活动,劳动是人类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也有人认为,劳动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之间的活动,其本质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有一定目的的自身活动来调整和控制自然界,使之发生物质变换,即改变自然物的形态或性质,为人类生活和需要服务。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对劳动的定义是:劳动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有目的的支出劳动力的活动。
从社会学和哲学的角度来看,劳动这个概念包括所有人类在自然界和社会中有意识地从事创造性活动的过程。劳动的意义来自于劳动的人在其所处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中的需要、能力和世界观。
狭义上,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是指人类在自身智能分配下,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创造社会财富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等方面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广义的劳动是从生物学的角度对劳动所做出的最广泛的抽象或概括,是指人们在各种活动中劳动力的使用或者消耗。简单地说,人们所从事的各种“劳动”,与“生产”“经营”“工作”“上班”“营业”“务工”“务农”“就业”等范畴相比含义更为广泛。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个最为基本的事实是通过消费各种消费资料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构成消费对象的消费资料不仅仅是有形的物质资料,还包括无形的非物质资料。例如,在现代社会,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劳动收入,从而获得更多的可消费的物品,对劳动时间的需要是无限的;为了获得更多的享受和发展,对闲暇时间的需要也是无限的。但是对于消费主体而言,能够用于生产消费和闲暇消费的时间资源总是有限的。人类社会发展的自身经验表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始终是制约社会和个人需要和愿望得以充分满足的基本因素。
劳动力思想发展主要是围绕劳动力资源的属性进行的。与其他资源相比较,劳动力资源有其自身的若干特点,但在稀缺性方面与其他资源具有共同的属性。其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的,是相对的稀缺性。一定时期,社会可支配的劳动资源无论其绝对量有多大,但总是一个既定的量。任何一个既定的量与无限性相比,总是不足的,即具有稀缺性。其二,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社会和个人的需要与愿望不断增长、变化,已有的需要和愿望得到了满足,又会产生新的需要。因此,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存在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从而使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普遍性和绝对的属性。其三,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劳动资源只能以一定的规模加以利用。消费资料的形成是劳动的结果,是消费各种资源的产物。若消费各种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是无限的,那么,消费资料也就是无限的。而支付能力是生产出来的,是生产的结果,生产力等于支付能力。一定社会发展阶段所能够拥有的劳动量就是消费的支付能力。消费各种资源以生产或形成经济物品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即生产力是有限的,这也正是资源包括劳动资源闲置的根本原因之一。
劳动资源稀缺性的第三个属性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在经济学中,市场主体的任何经济行为、任何经济决策都有成本。社会和个人依据占有或者可以使用的稀缺的资源追求某一目标,就意味着对另一目标的放弃。这里的成本概念不是指实际成本,而是指各种机会成本。所谓机会成本,是指将稀缺的劳动资源容易满足此种需要和愿望而放弃的彼种需要和愿望的满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