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沟通与职业礼仪》分人际关系篇、沟通篇、礼仪篇共三篇九章。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并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技巧,掌握职业场所的基本礼仪,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沟通与职业礼仪》以学生为主体,构建人际沟通的理论体系和训练体系,培养学生人际沟通的良好态度,提高人际沟通的能力,协调人际关系。因此,《人际沟通与职业礼仪》注重实用,重点突出如何理解与实践,而不在于检验人际沟通的理论模型;书中设置大量思考、案例研究、学术材料和通俗材料,为读者有机会更周密地反思人际关系可能出现的问题,探索并建立良好的职业性的人际关系提供了便利。
《人际沟通与职业礼仪》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掌握礼仪知识的教材,也可作为企业工人礼仪知识培训的参考教材。
人际交往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等的交流过程,包括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社会关系中,交往是人的基本需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在相互联系中彼此传递信息,达到了解,产生相互影响,从而形成这样或那样的人际关系,所以人际交往是人际关系的起点。
人际交往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交往是信息的沟通
交往过程的首要方面就是交往双方的信息沟通。它是相互知觉和理解的基础。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交流的各种观念、思想、兴趣、情感等都可以看作是信息。沟通即信息传递的过程,信息不仅在传递,而且在形成、补充和发展。
2.交往是人们的相互认知
人们在交往时不但进行信息沟通,还通过对方的外部资料形成一定的印象,并力图揭示其观念、态度、情感和行为动机等内在因素。这种交往过程中个人对人的知觉、理解和评价过程叫做人际认知。人只有认识和了解与之交往的对象,才有可能更可靠地确定和对方的实际关系,更好地预测与其共同活动的前景,并进一步表示自己对他的态度。
人际认知既是人际交往的前提,又是人际交往的结果。由人际认知,人们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对他人行为内在原因的推测,进而调节自己的行为并预见对方的行为,所以印象的形成和归因是构成人际认知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