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第三版)(博学·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
定 价:49 元 本教材已被 2 所学校申请过!
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 作者:曾湘泉
- 出版时间:2017/8/1
- ISBN:9787309131130
- 出 版 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F240
- 页码:401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K
- 字数:(单位:千字)
《劳动经济学(第3版)》是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等专业的基础课教材。
《劳动经济学(第3版)》是作者根据国际通用的劳动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紧扣中国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实际特点,在多年的讲课积累和企业管理咨询实践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
除了更新数据和案例,增加推荐阅读文献和书目之外,本次修订力求反映劳动经济学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新成果。修订的章节内容如下:将劳动力供给由第三章变更为第二章,并细化了劳动力供给影响因素的分析,增加了家庭联合决策,特别是有关“二孩政策”对劳动力供给影响的分析;将劳动力需求由第二章变更为第三章,并更新了有关****工资标准和就业市场景气指数分析等;在第四章人力资本中,增加了新人力资本理论和人力资本测算方法;在第五章劳动力流动中,增加了国际移民、城乡迁移的决策模型、新劳动迁移模型、劳动力流出地和流入地的经济效应分析等;在第六章工资中,增加了激励性工资,主要是有关锦标赛理论,以及宏观经济环境对工资的影响等;在第七章劳动力市场歧视中,增加了中国性别工资差距的分析、现状特征及变化趋势,以及劳动力市场歧视的测量;在第八章收入分配中,增加了皮凯蒂“新库兹涅茨U形”假说、代际收入不平等、高管限薪等;在第九章失业中,增加了有关工作搜寻与互联网、DMP模型的介绍等。
作为“复旦博学·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丛书”之一,《劳动经济学(第3版)》适合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及相关经济管理专业师生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作为企业人力资源主管的参考书。
不知什么原因,这几年,劳动经济学在国内突然一下子火了起来,各种论坛、讲座、学会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令人目不暇接。随着国内劳动经济学研究、教学和人才培养规模的日益扩大,劳动经济学教材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2003年首次出版的这本《劳动经济学》,自2010年进行第二版修订后至今,已过去7个年头,显然,充分展示劳动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更新《劳动经济学》教材的数据和案例,包括更新部分章节内容,已成为满足劳动经济学教学和研究各方面的迫切需求。
基于此,我们对《劳动经济学》第三版做了较大的修订和变动。除了更新数据和案例,增加推荐阅读国内外文献和书目之外,本次修订力求反映劳动经济学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最新成果。修订的章节内容如下:将劳动力供给由第三章变更为第二章,并细化了劳动力供给影响因素的分析,增加了家庭联合决策,特别是有关“二孩政策”对劳动力供给影响的分析;将劳动力需求由第二章变更为第三章,并更新了有关最低工资标准和就业市场景气指数分析等;在第四章人力资本中,增加了新人力资本理论和人力资本测算方法;在第五章劳动力流动中,增加了国际移民、城乡迁移的决策模型——托达罗模型与推拉理论、新劳动迁移模型,劳动力流出地和流入地的经济效应分析、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特征(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和中国职场跳槽报告等;在第六章工资中,增加了激励性工资,主要是有关锦标赛理论,以及宏观经济环境对工资的影响等;在第七章劳动力市场歧视中,增加了中国性别工资差距的分析、现状特征及变化趋势,以及劳动力市场歧视的测量,包括回归分解、雇佣审计和通信检验等实验方法;在第八章收入分配中,增加了皮凯蒂“新库兹涅茨U形”假说、代际收入不平等、高管限薪等;在第九章失业中,增加了有关工作搜寻与互联网、DMP模型的介绍等。
《劳动经济学》从2003年第一版到如今第三版,凝聚了大家共同的努力与付出。刘尔铎、易定红、卢亮等老师参与了本教材第一版各章内容的编写。杨玉梅、卿石松、熊通成、巫强、郝玉明、李晓曼、闻效仪、宁佳敏、陈力闻、胡媛、周菲等参加了第二版修订工作。本次启动《劳动经济学》第三版修订工作,历时约一年,可以说这一版汇集了众多青年博士的智慧。邀请他们参与更新上述章节内容,主要是基于大家各自的研究领域和专长。他们所承担的第三版相关章节修订内容,大多与各自博士期间所开展的研究主题相关。参与本次教材修改任务的有: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教授卿石松博士,华南工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明娟博士,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史珍珍博士,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杨玉梅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讲师李晓曼博士和张成刚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博士生单志霞、毛宇飞、杨涛、李志龙等。
感谢复旦大学出版社经济管理分社的宋朝阳副社长,在本书第三版修订过程中,他多次往返上海和北京两地,不仅开展积极的沟通和联络工作,还反复对书稿的图标、文字等提出修改建议。感谢各位读者,特别是部分高校的老师和同学,正是基于他们多年来《劳动经济学》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在课堂学习中的体会,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使得本教材修订的目标和方向变得更为清晰。由于时间所限,特别是我们水平和能力所限,本教材的编写和修订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或问题,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曾湘泉,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内著名的劳动经济学家,人力资源和薪酬管理专家。美国管理学会、美国薪酬协会国际会员。主要社会兼职有:卫生部第四届“政策与管理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共北京市委党建专家顾问、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中国劳动学会劳动科学教育分会会长、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副理事长。同时受聘为中国通用技术集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等多家大型企业集团顾问。
198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并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作为美国富布莱特基金和德国国家DAAD(国家学术交流中心)项目高级访问学者,在美国克利夫兰州立大学和凯斯西部保留地大学、德国奥斯纳布鲁克大学,从事劳动经济学、就业与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曾出访美国、日本、德国、法国、俄罗斯、意大利、瑞士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2002年8月应邀出席在美国华盛顿举办的第62届国际管理学大会;2003年9月应邀出席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13届国际产业关系大会,并发表演讲。
迄今出版著作10余部,在《求是》《人民日报》《新华文摘》等报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完成和正在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课题15项。多项成果在国内外获奖,其中《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工资机制——对中国工资问题的宏观动态考察》获中国劳动学会10年改革成果成果一等奖。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
第四节 劳动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附录1-1 劳动经济学家是如何进行假设检验的?
附录1-2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劳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展望
推荐阅读文献和书目
第二章 劳动供给分析
第一节 劳动力范畴的分类、劳动供给的测度及影响因素
第二节 工作时间决策理论
第三节 劳动供给理论的扩展
第四节 劳动供给理论的政策应用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附录2-1 二战后妇女劳动力参与率的上升因素分析
附录2-2 非洲的村民
附录2-3 纽约市的出租车司机
附录2-4 标准化和灵活性的双重挑战
——转型中的我国企业工作时间研究
推荐阅读文献和书目
第三章 劳动需求分析
第一节 派生需求与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
第二节 完全竞争下的劳动需求分析
第三节 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劳动需求分析
第四节 劳动需求弹性
第五节 劳动需求理论在政策上的运用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附录3-1 中国各地最低工资标准
附录3-2 2016年第三季度就业形势分析
推荐阅读文献和书目
第四章 人力资本投资
第一节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与基本模型
第二节 教育投资的分析
第三节 在职培训
第四节 新人力资本理论
第五节 中国的人力资本投资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附录4-1 自费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成本收益分析
——基于北京地区部分高校的实证研究
附录4-2 人力资本的价值:一桩医生离婚案
附录4-3 神奇的派瑞学前项目
推荐阅读文献和书目
第五章 劳动力流动
第一节 劳动力流动决策
第二节 劳动力流动的决定因素与影响效应
第三节 我国劳动力流动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附录5-1 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特征
——基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附录5-2 中国职场跳槽报告
推荐阅读文献和书目
第六章 工资理论
第一节 工资的概念和形式
第二节 补偿性工资理论
第三节 激励性工资理论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附录6-1 历史上曾经流行的几种工资理论
附录6-2 新闻报道:《矿工高薪是社会进步》
附录6-3 宏观经济环境对工资影响的理论
推荐阅读文献和书目
第七章 劳动力市场歧视
第一节 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
第三节 劳动力市场歧视的测量
第四节 劳动力市场歧视规制与政策应用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附录7-1 女性就业“暗门槛”,怎么拆
附录7-2 全国首例户籍就业歧视案原告获补万元
附录7-3 贵州艾滋病就业歧视案原告胜诉
推荐阅读文献和书目
第八章 收入分配差距变化的趋势、成因及对策
第一节 收入不平等测量及变化的趋势
第二节 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第三节 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附录8-1 代际收入不平等
附录8-2 “限薪令”
附录8-3 信托业上市公司员工平均薪酬82.5万元,高出保险业4倍
推荐阅读文献和书目
第九章 失业
第一节 失业的存量-流量模型
第二节 失业的测量
第三节 失业类型
第四节 失业原因
第五节 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就业与失业问题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附录9-1 新经济下的就业新形态与失业统计面临的挑战
附录9-2 防范区域性潜在失业风险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基于化解产能过剩的视角
附录9-3 金融危机下的失业保险影响
——基于大数据的实证研究
附录9-4 新结构,新经济
——2016年第二季度CIER指数报告
推荐阅读文献和书目
《劳动经济学(第3版)》:
人们工作的现实情况是,有些工作的性质可能是稳定的和长期性的,如一个公共汽车的司机,或者是一个邮政部门的邮递员。而另一些工作则是季节性或临时性的,比如,20世纪90年代网络经济时期在美国流行的一种被称为“Contractor”的职业,我们将其翻译为“合同制工作者”。这一工作的特征是,从事这个工作的人往往是计算机行业的技术人员。他们依照与雇主签订的半年或一年的合同来工作。工作的特点是:他们没有固定的雇主。当项目完成后便另寻雇主;工资很高,在网络很热的2000年,小时工资是50~200美元。这些人的工资似乎一般都比从事长期稳定工作的人的工资要高。其原因在于以下三点:一是这些人过了合同期有可能失去工作,即可能处于失业的状态,失业期间将无收入;二是这些人在劳动期间没有社会保障,企业没有为他们支付保险等费用;三是这些人没有福利,如年终分红、法定休假和一定天数的带薪病假等。为了补偿上述三点,工作不稳定的人的按单位工作时间核算的工资名义上是较高,但实际上,如果用广义的薪酬的概念和一定时期的薪酬总额来衡量,可能的结论是差距未必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