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以广,苏州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供职于翔宇教育集团江苏省淮安外国语学校,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淮安市“十百千”人才培养对象,淮安市“中考优秀指导教师”,淮安区语文“学科带头人”淮安区作协理事,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注重“人”的教育,长期潜心于阅读与作文教学的研究,有《人的发展是教育永恒的追求》《语文课堂:让激情诗意地流淌》等5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中小学学校管理》《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期刊上发表,2008年出版专著《醒时的梦》。
那么如何才能使自己的文章在“长相”上“与众不同”呢?
首先,要熟悉不同文体的特点和规范。
文章体式,是在不同人的写作实践中反复出现,已经被遵从或恪守的文章体制、结构和格式。什么记叙文、什么议论文的,每种文体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规范。平时应不断揣摩,不断总结,做到熟练地驾驭它们。在写文章的时候,通过对所写的内容进行谋划,就能给文章选定一个合适的体式。
第二,要知道自己擅长什么文体。
不一定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只要在创作的时候,拿出自己最擅长的体式,写出自己最称意的文章就可以了。做一道好菜再选一只漂亮的盘子,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儿吧。
第三,要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匹配。
近年来,考场作文的文体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除了原来大家熟悉的文体之外,不少考生创造性地使用了一些颇有新意的文体,如日记、寓言、童话、故事新编、小小说、实验报告等新形式,体现了很强的创造性,值得借鉴。但要注意的是,不可以“跟风”,好比说,街上流行红裙子,是蛮漂亮的,但是穿在我的身上,就是不合适,因为我是男的,而且还很胖。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相得益彰最好。
第四,要不断尝试创新,以适应新的表达需要。
文章体式除了具有规范性之外,还有流变性、综合性的特点,不同的文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各文体之间往往相互通融。这就告诉我们,在写作实践中,既要遵从现有体式的规范,又要尝试创新求变,以适应不断发展的表达需要。
老杜的“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几句诗知道吧,说的就是创新的意义。有趣的是,清代的赵翼也说过“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可见,创新是必须的。平时对某种文体有所尝试,有所体验,应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其实,写作的过程,是一个艺术创造的过程。“人人心中有,他人笔下无”最好了。
同样都是写亲情,冰心写了《荷叶母亲》、《母亲》这两篇不同体式的文章来表现,而屠格涅夫选用小说的形式来表现。可以说,他们都选择了最适合自己写作风格的文章体式。
母亲是冰心生命的创造者,也是她最初和最后的恋慕。那么怎样写母爱才有新意?是写冷暖问候,还是写病痛关爱?《荷叶母亲》这篇优美的散文为我们做出了回答:大雨中的红莲虽左右倚斜,在荷叶的保护下却不动摇。这生动的场景让作者联想到母亲对自己的呵护与关爱,从而达到讴歌母爱这一主题,自然而贴切!
的确,母爱是纯洁的,总在你遇到风雨时悄然而至,给你慰藉和力量;母爱是无私的,她将永远保护着你,伴你一生。作者通过对荷花的细腻观察,得出人生感悟,这正是我们学习写作的最好样本。
而在小诗《母亲》当中,冰心只运用了几行小诗就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形象,甚至在《繁星》、《春水》、《寄小读者》、《南归》等作品中,都能看到她笔下的母亲圣母般的身影,都能听到作者对“母爱”深情而热烈的讴歌。在冰心笔下,母亲是春光,她的怀抱,是孩子避风的港湾。
屠格涅夫的《麻雀》一文,则通过老麻雀面对庞然大物般的猎狗毅然挺身而出保护掉落在地上的小麻雀这一故事,表现了母爱的伟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