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150 元 本教材已被 1 所学校申请过!
丛书名:
- 作者:陆金春 编
- 出版时间:2020/8/1
- ISBN:9787564190613
- 出 版 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R339.2
- 页码:571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 字数:(单位:千字)
生殖医学的快速发展与实验室诊断密不可分。
《生殖医学实验室诊断》对目前评估男女生育能力的各项检测项目、规范化路径及质量管理体系,精子、卵子和胚的制备、质量评估、冷冻及复苏技术,以及生殖医学相关的科研技术及应用、实验室安全及临床沟通等内容进行了详细阐述,其中包括许多教科书和文献中读者无法获取的临床经验。
《生殖医学实验室诊断》的编写原则是“全”“新”“细”,可以为从事医学生殖医学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提供技术指导,并对生殖医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自1978年全球首例试管婴儿在英国诞生以来,我国的生殖医学也取得了长足发展。1986年我国生殖医学的开创者卢慧霖教授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出版了《人类生殖与生殖工程》一书,对我国生殖医学临床和科研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巨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1988年,在张丽珠教授带领下,我国首例试管婴儿在北京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成功进行接生手术,标志着我国生殖医学发展达到国际水平;1996年应用卵细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技术获得的我国首例第二代试管婴儿诞生于广州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仅比全球首例第二代试管婴儿(1992年诞生于比利时)迟了4年;2000年应用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技术获得的我国首例第三代试管婴儿亦在广州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顺利诞生。在随后的十多年里,我国生殖医学发展迅猛,辅助生殖技术水平基本与国际同步发展。2016年我国二孩政策全面放开,许多医疗机构相继建立生殖中心,我国生殖医学的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生殖医学的快速发展与实验室诊断密不可分。最近几年,随着世界卫生组织(WHO)《人类精液检查与处理实验室手册》第5版的出版,精液分析的标准化进一步受到重视,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已成为实验室诊断的核心。一些新的检测项目不断出现,一些准确性更高的检测方法替代了原有的方法,体外操作处理对精子、卵子和胚胎质量的影响更受重视,生殖医学实验室诊断已成为生殖医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生殖医学实验室诊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生殖医学实验室诊断》的编写原则是,注重“全”“新”“细”。“全”就是包含生殖医学实验室诊断的几乎全部内容,不仅有评估男、女生育力的各项检测项目,亦有精子、卵子和胚的制备、质量评估、冷冻及复苏技术,还有生殖医学相关的科研技术及应用、实验室安全及与临床的沟通等内容;“新”就是包含目前生殖医学实验室最新的检测方法和技术、最新的诊疗路径和质量控制措施;“细”就是每一个检测项目和技术阐述详细,不仅有背景资料、基本原理、具体操作步骤,亦有针对同一项目不同检测方法的评价以及质量控制措施,还有每个检测项目的临床意义及新技术的临床应用示例,其中包括许多读者从教科书和文献中无法获取的编者的临床经验。
相信《生殖医学实验室诊断》的出版能够为从事生殖医学实验室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指导,并可能对我国生殖医学的发展起一定推动作用。应该说,生殖医学实验室诊断技术及临床应用还远没有达到尽善尽美,我们未来还要不断地探索和改进,为人类生殖医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陆金春,主任技师,博士,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副主任、实验室主任,国家卫健委计划生育与优生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首届江苏卫生拔尖人才。
以首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担任《中国男性生育力规范化评估专家共识》等8部专著主编,担任4部专著副主编,参编专著16部。获江苏省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武警部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武警部队医疗成果三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
现任中国性学会生殖检验分会主任委员,中国性学会妇幼保健男科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生殖男科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男科学分会男性生殖与不育学组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辅助生殖技术监测与评估专业委员会精子库与生殖男科学组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男科专业委员会第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妇幼健康研究会生殖健康服务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男科学杂志》编委,《临床检验杂志》常务编委等。
前言
第一章 男性生殖系统的解剖与生理
第一节 男性生殖系统的解剖
第二节 男性生殖系统的生理
第二章 女性生殖系统的解剖与生理
第一节 女性生殖系统的解剖
第二节 女性生殖系统的生理
第三章 配子发生、成熟、受精与分化
第一节 精子发生与成熟
第二节 卵子发生与成熟
第三节 精子获能、顶体反应与受精
第四节 胚胎发育与分化
第五节 男女生殖系统的发生
第四章 不孕不育诊断的规范化路径
第一节 男性不育诊断的规范化路径
第二节 女性不孕诊断的规范化路径
第五章 精液检查
第一节 精液样本的采集
第二节 精液常规分析
第三节 精子存活率检测
第四节 精子形态学分析
第五节 精液脱落细胞的检查
第六节 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
第七节 精浆生化指标的检测
第八节 精液游离弹性蛋白酶的检测
第九节 精子顶体分析
第十节 精子功能检测
第六章 免疫性不育的诊断
第一节 抗精子抗体的检测
第二节 抗子宫内膜抗体的检测
第三节 抗卵巢抗体的检测
第四节 抗心磷脂抗体的检测
第五节 抗透明带抗体的检测
第六节 抗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抗体的检测
第七节 抗滋养细胞膜抗体的检测
第八节 封闭抗体的检测
第七章 生殖激素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第一节 生殖激素的检测
第二节 生殖激素的生物学特性
第三节 男性生殖激素检测的临床意义
第四节 女性生殖激素检测的临床意义
第八章 前列腺功能指标分析
第一节 前列腺按摩液的检测
第二节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检测
第三节 前列腺酸l生磷酸酶的检测
第四节 前列腺小体的检测
第九章 生殖道感染及性传播疾病的检测
第一节 淋病的检测
第二节 支原体感染的检测
第三节 衣原体感染的检测
第四节 细菌培养及鉴定
第五节 艾滋病的检测
第六节 梅毒的检测
第七节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检测
第八节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检测
第九节 滴虫的检测
第十节 念珠菌的检测
第十一节 细菌性阴道病的诊断
第十章 遗传学检测与咨询
第一节 染色体核型分析
第二节 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
第三节 基因突变检测
第四节 基因多态性分析
第五节 非整倍体检测
第六节 植入前遗传学诊断
第七节 胎儿游离DNA分析
第八节 遗传咨询
第十一章 配子制备技术及其质量评估
第一节 精子制备技术及其质量评估
第二节 卵子制备技术及其质量评估
第十二章 植入前胚的实验室评估
第一节 原核期胚胎评估
第二节 卵裂期胚胎评估
第三节 囊胚评估
第四节 植入前胚胎的新评估方法
第十三章 人类精子库捐精者的生育力评估
第一节 捐精者生育力评估规范化流程
第二节 实验室常规项目的检查
第三节 精子冷冻与复苏
第十四章 男女生育力保存的实验室评估
第一节 生育力保存的适宜人群
第二节 生育力保存方法
第十五章 睾丸及子宫内膜活检标本的检查
第一节 睾丸活检标本的检查
第二节 子宫内膜活检标本的检查
第十六章 生殖医学实验室的质量控制与管理体系
第一节 生殖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第二节 生殖医学实验室环境、仪器、试剂、耗材及人员的质量控制
第三节 生殖医学相关检测项目的质量控制
第十七章 生殖医学实验室常用科研技术
第一节 流式细胞分析技术
第二节 荧光免疫分析技术
第三节 酶免疫分析技术
第四节 放射免疫分析技术
第五节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第六节 Westem印迹技术
第七节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第八节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第九节 基因芯片技术
第十节 蛋白质芯片技术
第十一节 电泳技术
第十二节 生物质谱技术
第十三节 基因变异分析技术
第十四节 基因表达的差异显示技术
第十五节 基因重组及蛋白表达技术
第十六节 电子显微镜技术
第十八章 如何正确看待生殖医学实验窜的柃验报告
第十九章 生殖医学实验室人员与临床医生的沟通
第一节 生殖医学实验室诊断的作用、意义及困扰
第二节 临床医生对检验结果的需求
第三节 实验室人员与临床医生的主动沟通
第四节 临床医师与检验师的共同期待
第二十章 生殖医学实验室的安全要求与防护
第一节 生殖医学实验室的环境安全要求
第二节 生殖医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与防护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