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49.8 元 本教材已被 5 所学校申请过!
丛书名:
- 作者:主编:张海燕 副主编:李 芳马 琳郑宗军
- 出版时间:2021/4/1
- ISBN:9787302575610
- 出 版 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适用读者:可作为高等院校师范类、教师教育类、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等专业的心理学教材,也本书可作为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幼儿教师资格考试的参考教材,还可作为对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学习心理学的入门书籍。
- 中图法分类:B84
- 页码:236
- 纸张:
- 版次:1
- 开本:16K
- 字数:(单位:千字)
“心理学基础与应用”是高等院校师范类、教师教育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承担着培养未来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和职业素养的使命。 主要介绍人的心理现象的基本规律,包括认知发展、情绪情感发展、注意规律、需要动机、人格发展等的基本特征,并提出了将理论用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的具体策略。学习 可以为将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也可以为进一步学习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奠定基础。
可作为高等院校师范类、教师教育类、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等专业的心理学教材,也可作为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幼儿教师资格考试的参考教材,还可作为对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学习心理学的入门书籍。
图书特点
基础性与前沿性相结合,既重视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也重视将近年来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有选择地纳入教材之中。
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既深入浅出地阐述理论,也灵活地探讨将理论用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的具体策略。
前 言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好教师,好教材,然后有好学生。编写《心理学基础与应用》的初衷就是给老师提供一本好教材。心理学的理论发展很快,心理学的应用发展也很快,心理学的新发展如果能够尽快应用到教育教学之中,那么对于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无疑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与以往的心理学类教材不同,《心理学基础与应用》侧重于理论联系实际,增加了心理测试、案例分析、前沿知识介绍等内容,更具可读性、实用性和操作性。所以,尽管目前国内存在大量心理学教材,我们仍然不揣冒昧,积极编写,就是为了及时把心理学的新发展提供给未来的教师。
《心理学基础与应用》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基础性与前沿性相结合,既重视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也重视将近年来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有选择地纳入教材之中;二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既深入浅出地阐述理论,也灵活地探讨将理论用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的具体策略。
在结构上,《心理学基础与应用》的主体架构是普通心理学体系,考虑到教育教学实际,一方面,在阐述普通心理学理论时,也对相应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另一方面,增加了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青少年心理发展等章节。
在内容上,《心理学基础与应用》各章除正文外,还设计了案例导入、本章提示、知识链接、心理测试、复习思考题等内容,力求学生在学习时有系统、有重点、能巩固、能引起思考。
《心理学基础与应用》由张海燕任主编,全书各章执笔人分别为:郑宗军、曹美(第一章、第二章),田锐、孙海潮(第三章),刘彦楼、寻凤娇(第四章),李芳、寻凤娇(第五章),田锐、孙海潮(第六章),张海燕(第七章),李芳、孙海潮(第八章),张海燕(第九章),李芳、吴睿(第十章),郑宗军、吴睿(第十一章)。全书由张海燕修改、定稿。
《心理学基础与应用》的出版得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王定老师的大力支持。感谢滕州市教师进修学校的马琳老师。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阅了多种同类心理学教材和其他资料,引用了许多国内外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编者在编写《心理学基础与应用》的过程中虽然努力贯彻科学性、应用性、前沿性、可读性等原则,但由于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各种缺点和错误,竭诚欢迎同行、专家与广大师生批评指正。
《心理学基础与应用》免费提供配套的教学资源,读者可扫描二维码获取。
电子教案 教学大纲 教学课件
编 者
2021年2月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2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
二、研究心理学的目的 5
三、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6
四、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7
第二节 心理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8
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8
二、近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9
三、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10
四、心理学的中国化问题 12
五、心理学的未来展望 13
第三节 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3
一、客观性 14
二、发展性 14
三、系统性 14
四、教育性 15
第三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5
一、搜集资料 15
二、分析资料 16
知识链接 17
心理测试 18
复习思考题 19
第二章 心理的实质 20
第一节 心理是脑的机能 21
一、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1
二、心理的神经机制 27
三、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规律 30
第二节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31
一、心理是高级反映形式 31
二、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32
三、心理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和发展 33
第三节 人类心理的基本特征 34
一、意识和无意识 34
二、人类意识的特点 35
三、语言和意识不可分 37
知识链接 37
心理测试 38
复习思考题 39
第三章 注意 40
第一节 注意概述 41
一、注意的定义与特点 41
二、注意的功能 42
三、注意的生理机制 42
四、注意的外部表现 43
第二节 注意的分类 44
一、无意注意 44
二、有意注意 45
三、有意后注意 46
四、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
注意的关系 47
第三节 注意的品质 47
一、注意的范围 47
二、注意的稳定性 48
三、注意分配 49
四、注意转移 50
第四节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51
一、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51
二、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52
三、运用注意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52
知识链接 53
心理测试 53
复习思考题 54
第四章 感知觉 55
第一节 感觉 55
一、感觉概述 56
二、感觉的编码 56
三、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57
四、感觉的分类 59
五、感觉的基本规律 65
第二节 知觉 67
一、知觉概述 67
二、知觉的分类 68
三、知觉的特征 76
第三节 观察 79
一、观察概述 79
二、观察的品质 80
三、观察力的培养 80
第四节 感知规律及其应用 81
一、感知规律 81
二、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82
知识链接 82
心理测试 83
复习思考题 84
第五章 记忆 85
第一节 记忆概述 86
一、记忆的概念 86
二、记忆的生理基础 86
三、记忆表象 87
四、记忆的种类 88
第二节 记忆的过程 91
一、识记 91
二、保持和遗忘 95
三、再认和回忆 97
四、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98
第三节 记忆品质和记忆力的培养 100
一、记忆品质 100
二、记忆力的培养 101
知识链接 104
心理测试 105
复习思考题 106
第六章 思维与想象 107
第一节 思维概述 108
一、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108
二、思维与感知觉的关系 109
三、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109
四、思维的神经生理机制 109
五、思维的种类 110
第二节 思维的基本形式与过程 112
一、思维的基本形式 112
二、思维的过程 114
第三节 问题解决 116
一、问题解决概述 116
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117
三、问题解决的一般策略 118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119
第四节 思维品质和创造思维 121
一、思维的品质 121
二、创造思维的概念和特点 122
三、创造思维的过程 123
四、影响创造思维的因素 124
五、创造思维的培养 125
第五节 想象 126
一、想象概述 126
二、想象的功能 126
三、想象的综合过程 127
四、想象的种类 127
知识链接 129
心理测试 131
复习思考题 132
第七章 情绪和情感 133
第一节 情绪和情感概述 134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134
二、情绪和情感的组成 134
三、情绪、情感、需要三者的关系 135
四、情绪和情感的外部表现 136
五、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136
第二节 情绪和情感的种类、培养及调控 137
一、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137
二、情绪和情感的培养 140
三、情绪和情感的调控 141
第三节 挫折理论及应用 141
一、挫折概述 142
二、挫折的心理防御 142
三、挫折的积极应对策略 144
知识链接 146
心理测试 147
复习思考题 148
第八章 意志 149
第一节 意志概述 150
一、意志的实质 150
二、意志行动的特征 151
三、意志与认知、情感、个性 152
四、意志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153
第二节 意志行动过程 154
一、采取决定阶段 154
二、执行决定阶段 156
第三节 青少年的意志品质及其培养 157
一、意志品质 157
二、青少年意志品质的特点 158
三、青少年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159
知识链接 161
心理测试 161
复习思考题 163
第九章 个性倾向性 164
第一节 需要理论及应用 165
一、需要的含义 165
二、需要的特点 165
三、需要的种类 166
四、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应用 167
第二节 动机理论及应用 168
一、动机的含义及功能 168
二、动机的种类 170
三、动机理论 171
四、学生学习动机的结构 172
第三节 兴趣理论及应用 172
一、兴趣概述 173
二、兴趣的品质 173
三、兴趣的功能 174
四、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176
知识链接 177
心理测试 177
复习思考题 179
第十章 个性心理特征 180
第一节 能力 181
一、能力概述 181
二、能力的种类 182
三、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183
四、能力的测量 184
五、能力结构理论 187
第二节 气质 188
一、气质概述 189
二、气质理论 189
三、气质的类型 192
四、气质的意义 192
第三节 性格 194
一、性格概述 194
二、性格特征 195
三、性格理论 196
四、性格的测量 198
五、良好性格的培养 201
知识链接 202
心理测试 203
复习思考题 205
第十一章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207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 208
一、心理发展的动力 208
二、心理发展的阶段 209
三、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210
四、国外关于心理发展的部分理论 211
第二节 青春期的身心发展 215
一、生理特征 215
二、认知发展 216
三、情感 218
四、自我意识 219
五、性意识 220
第三节 青少年的心理矛盾与教育 220
一、独立性与依赖性 221
二、自觉性与幼稚性 221
三、活动需要与能力水平 221
四、旺盛的求知欲与较低的识别能力 222
五、性机能的接近成熟和性意识的初步觉醒 222
知识链接 222
心理测试 224
复习思考题 224
参考文献 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