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
定 价:49.8 元
丛书名:全国高等医学教育课程创新“十三五”规划教材
抱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不参与样书赠送活动!
本书是高等医学教育课程创新纸数融合系列教材。本书共分为四章,包括医学微生物学基础实验、医学免疫学基础实验、人体寄生虫学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附录中详细罗列了常用仪器的使用与维护,常用培养基的制备与应用,常用试剂和染色液的配制等内容,以便实际使用。本书可供临床、预防、基础、急救、全科医学、口腔、麻醉、影像、药学、检验、护理、法医、生物工程等专业使用。
本教材由*、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为引领,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老师占80%,不少老师具有临床一线的工作经验。教材的内容及形式吸取了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建议,也融合了老师教学改革新得与成果。本教材注重三基培养的同时,紧跟十三五教材建设工作要求,将纸数融合,同时注重学习目标的培养,突出专业性和实用性。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教学需求及教学方法的更新,传统教学模式已经开始向整体化、综合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打破学科壁垒,将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医学课程整合为综合性课程,实现教学与科研、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融会贯通,已成为医学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趋势。《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涉及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三门课程。它们均为医学核心课程和桥梁课程,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学、药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实验教学是三门课程的重要内容。三门课程的知识点关联性强,为了淡化学科界限,改变传统的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与医学免疫学单科独立实验教学模式,不少医学院校已将其中的两门或三门课程整合成一门课程。这不仅符合当代医学教育的特点,顺应学科发展的需要,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病原生物、机体免疫、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角度,理解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使学生对病原生物与机体免疫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全面、系统的认识,加强学生多学科融合的整体学习观念,提升其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教材的编排既能满足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作为一门整合实验课的教学需求,又兼顾三门实验课程不能统一教学的院校的用书需求。本教材共分为四章和附录,每个实验后面都附有思考题。章至第三章分别为医学微生物学基础实验、医学免疫学基础实验和人体寄生虫学基础实验,除了涉及基本实验技术以外,还引进了较为成熟的新实验和新技术,以满足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第四章为综合实验,在章至第三章学习的基础上,开展病例的模拟实验室诊断。本教材提供了若干适合的临床病例和提示问题,便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病例进行分析和讨论,设计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再通过连续性试验,独立完成对模拟临床标本的检查。本教材的附录为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本教材内容具有系统、完整的特点,适用于教师授课、学生自学和实验准备工作。本教材是各位编者辛勤工作的结晶,凝聚了编者所在学系、教研室历届同仁多年实验教学的宝贵经验。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多方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由于医学的迅速发展,编者的学术水平和编写能力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错误,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李梅,女,博士,教授。就职于天津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系副系主任。教授本课程30余年。教学经验丰富。编写经验丰富。
章医学微生物学基础实验/ 1实验一细菌形态学检查方法/ 1实验二细菌培养技术/ 7实验三细菌生化鉴定方法/ 14实验四细菌变异的诱导与观察/ 20实验五细菌的分布及环境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22实验六抗生素敏感试验及耐药因子传递试验/ 28实验七厌氧性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32实验八螺旋体的形态观察、分离培养与血清学试验/ 38实验九支原体的分离培养与血清学试验/ 45实验十立克次体的形态观察与外斐试验/ 48实验十一沙眼衣原体的分离培养与包涵体观察/ 49实验十二真菌的形态观察、培养与鉴定方法/ 51实验十三病毒形态的观察/ 56实验十四病毒分离培养技术/ 59实验十五病毒数量和感染性的测定/ 64实验十六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试验/ 66实验十七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 70第二章医学免疫学基础实验/ 74实验一抗毒素的中和作用/ 74实验二小鼠免疫器官观察/ 75实验三间接凝集试验/ 77实验四沉淀试验/ 79实验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82实验六E花环形成试验/ 84实验七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测定/ 86实验八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88实验九唾液溶菌酶试验/ 90实验十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测定/ 92实验十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 93实验十二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 95实验十三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 97第三章人体寄生虫学基础实验/ 100实验一消化道线虫/ 100实验二血液和组织内线虫/ 106实验三消化道吸虫/ 108实验四血液和组织内吸虫/ 110实验五绦虫/ 113实验六消化道及生殖道原虫/ 117实验七血液和组织内原虫/ 120实验八医学节肢动物(昆虫纲)/ 122实验九医学节肢动物(蛛形纲)/ 126实验十粪便检查技术/ 129实验十一肛门周围虫卵检查方法/ 134实验十二血液检查/ 135实验十三排泄物与分泌物的检查/ 137实验十四器官组织内寄生虫的采集及检查/ 139实验十五寄生虫学常用及特殊的免疫学技术/ 140实验十六阴道毛滴虫的培养/ 142实验十七齿龈内阿米巴的培养/ 143实验十八利什曼原虫动物模型/ 144实验十九刚地弓形虫动物模型/ 145实验二十鼠疟原虫动物模型/ 146实验二十一日本血吸虫动物模型/ 147实验二十二旋毛虫动物模型/ 148第四章综合实验/ 150综合实验一常见病原性球菌的分离与鉴定/ 150综合实验二肠道感染常见致病菌的检测/ 154综合实验三泌尿生殖道感染常见病原生物的实验室检查/ 158综合实验四免疫细胞功能的检测/ 161综合实验五血吸虫感染家兔的病理学观察及实验室检查/ 165附录A常用仪器的使用与维护/ 168附录B常用培养基的制备与应用/ 175附录C常用试剂和染色液的配制/ 187附录D细胞培养常用试剂和培养液/ 203附录E菌(毒)种的保存及保管/ 205附录F实验动物管理条例/ 207附录G医学微生物学重要英文词汇/ 210附录H医学免疫学重要英文词汇/ 216附录I人体寄生虫学重要英文词汇/ 225附录J常用抗寄生虫药物英文词汇/ 229参考文献/ 230彩图/ 231
平台介绍|荣誉资质|联系我们|出版社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