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怀揣梦想,初识大学
第一章 认识大学 2
1.1 中国的高等教育 2
1.1.1 高等教育的内涵和使命 2
1.1.2 高等教育基本制度 4
1.2 中国大学发展历程与职能 5
1.2.1 中国大学的发展历程 5
1.2.2 中国大学的职能 7
1.3 中国双一流大学建设 9
1.3.1 中国大学双一流发展 9
1.3.2 双一流建设内涵式发展 11
1.3.3 中国大学双一流标准 12
1.4 学科建设 13
第二章 我国的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 15
2.1 专业建设与介绍 15
2.1.1 我国专业设置分类演变 15
2.1.2 我国本科专业建设 16
2.2 人才培养模式 17
2.2.1 恢复建设时期:单一转向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19781991年) 18
2.2.2 内涵发展时期:面向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19922009年) 19
2.2.3 守正创新时期:围绕创新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20102022年) 21
第三章 环境适应 25
3.1 大学的管理环境 25
3.1.1 大学中的管理制度 25
3.1.2 大学中的管理部门及职能 26
3.1.3 大学中的管理人员及职能 28
3.2 当代大学生适应环境应具备的能力 30
3.2.1 自我管理能力 30
3.2.2 终身学习能力 32
3.2.3 逻辑思维能力 33
3.2.4 语言沟通能力 35
3.2.5 信息检索能力 36
3.3 角色转变与自律生活 38
3.3.1 转变个人角色 38
3.3.2 适应集体生活 39
3.3.3 熟悉校园环境 40
3.3.4 适应自律生活 41
中篇 自我调整,养成教育
第四章 学业管理 44
4.1 认识大学学习 44
4.1.1 大学学习的特点与方法 44
4.1.2 大学学习的规律与效果 47
4.2 大学阅读 49
4.2.1 阅读的概念 49
4.2.2 阅读的意义与重要性 49
4.2.3 阅读与学习的关系 50
4.3 学分制 50
4.3.1 学分制的概念 50
4.3.2 学分制的分类 51
4.3.3 学分制的特点 52
4.3.4 学籍管理 53
4.3.5 平均学分绩点 54
4.4 课程考核 55
4.4.1 课程类型与考核 55
4.4.2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等专项考试 56
4.5 学业规划 58
4.5.1 学业规划的重要性 58
4.5.2 学业规划的方法 59
第五章 安全教育 61
5.1 总体国家安全观 61
5.1.1 总体国家安全观概述 61
5.1.2 危害国家安全行为及相关法律法规 62
5.1.3 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如何维护国家安全 63
5.2 国防教育与军训 64
5.2.1 大学生国防教育 64
5.2.2 大学生军事训练 65
5.3 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 66
5.3.1 人身安全 66
5.3.2 财产安全 67
5.4 寝室生活安全与出行安全 69
5.4.1 寝室生活安全 69
5.4.2 出行安全 71
第六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 74
6.1 心理健康概述 74
6.2 大学生心理适应 75
6.2.1 心理适应的概念 75
6.2.2 调节心理适应大学生活 75
6.3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 75
6.3.1 网络的概念 75
6.3.2 网络环境下常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76
6.3.3 应对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对策 76
6.4 大学生情绪管理 77
6.4.1 情绪管理的概念 77
6.4.2 情绪管理不当引发的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77
6.4.3 改善情绪管理的有效措施 78
6.5 大学生压力管理 79
6.5.1 压力的概念 79
6.5.2 大学生常见的压力来源 79
6.5.3 常见心理压力的应对策略 80
6.6 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 80
6.6.1 心理危机的概念 80
6.6.2 心理危机的主要分类与产生原因 81
6.6.3 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策略 82
6.7 学校心理咨询 85
6.7.1 学校心理咨询的对象和内容 85
6.7.2 心理咨询的一般原则 85
6.7.3 学校心理咨询的作用 87
6.7.4 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时的注意事项 87
第七章 纪律与规范 89
7.1 纪律教育 89
7.1.1 纪律教育的内涵与重要性 89
7.1.2 纪律教育的类型 90
7.2 大学生违纪违规的预防 91
7.3 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92
7.3.1 学习场所篇 92
7.3.2 生活场所篇 94
7.3.3 礼仪文明篇 96
下篇 梦想启航,就业创业
第八章 资助与社保 98
8.1 高校资助工作发展历程与趋势 98
8.1.1 助学金为主的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至1983年) 98
8.1.2 奖学金与助学金并存阶段(19831986年) 99
8.1.3 贷学金与奖助学金并存阶段(19861988年) 100
8.1.4 奖、助、贷、勤、免、补、通多元混合阶段(1989年至今) 101
8.2 学生资助类型 103
8.2.1 本专科生奖学金 104
8.2.2 助学金 104
8.2.3 助学政策 104
8.2.4 学费代偿政策 105
8.2.5 其他奖助学金政策 105
8.3 参加社会保险 106
8.3.1 大学生医保的概念 106
8.3.2 大学生医保的性质 106
8.3.3 大学生参保的意义 107
8.3.4 大学生医保的特点 107
8.3.5 大学生医保的办理方式 108
8.3.6 参保大学生就医时如何选择医疗机构 108
8.4 勤工俭学 109
8.4.1 勤工俭学的概念 109
8.4.2 勤工俭学的作用与意义 109
8.4.3 常见的勤工俭学岗位及要求 110
第九章 锻炼提升 112
9.1 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112
9.1.1 正确认识党员发展工作 112
9.1.2 对党员的基本要求 114
9.1.3 党支部建设和大学生党员 115
9.2 共青团工作与第二课堂活动 117
9.2.1 共青团工作概述 117
9.2.2 第二课堂 120
9.3 学好自身专业 121
9.4 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 123
9.4.1 大学生科学竞赛 123
9.4.2 大学生创新创业 123
9.5 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 124
9.5.1 社会实践 124
9.5.2 专业实习 125
第十章 职业生涯规划 127
10.1 职业生涯规划概述 127
10.1.1 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 127
10.1.2 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127
10.1.3 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 128
10.1.4 职业生涯规划的环节 129
10.2 就业观念与策略 130
10.2.1 大学生就业观的基本特征 130
10.2.2 大学生常见的就业误区 132
10.2.3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133
10.3 职业选择与就业准备 134
10.3.1 职业的分类 134
10.3.2 毕业生去向选择 134
10.3.3 就业的准备 136
10.4 创业之路 140
10.4.1 大学生创业 140
10.4.2 创业者的准备 141
10.4.3 创业的过程与方法 142
第十一章 国内考研与出国留学 144
11.1 国内考研 144
11.1.1 研究生的概念 144
11.1.2 研究生考试 144
11.1.3 研究生报考条件与报名流程 145
11.1.4 大学生报考研究生的对策 146
11.2 出国留学 149
11.2.1 理性看待出国留学 150
11.2.2 留学目的国家/地区选择 150
11.2.3 留学目标学校/专业选择 151
11.2.4 留学深造前的准备 152
参考文献 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