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管理类统计学系列教材·“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统计学导论(第2版)》是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统计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新制定的《统计学专业教学规范(授绎济学学位)》中提出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纲要编写出版的系列教材之一。2007年《经济与管理类统计学系列教材·“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统计学导论(第2版)》第一版被评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根据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特点,《经济与管理类统计学系列教材·“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统计学导论(第2版)》第二版进一步贯彻“少而精”和“学以致用”的原则,对第一版作了修改与完善。修订后的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更适合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经济与管理类统计学系列教材·“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统计学导论(第2版)》第二版的主要内容包括统计学的基本框架,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显示,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概率基础,抽样分布与参数估计,假设检验与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非参数统计,时间序列分析,对比分析与指数分析,统计综合评价,Excel在统计中的应用等。通过《经济与管理类统计学系列教材·“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统计学导论(第2版)》的学习,学生可以具备基本的统计思想,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培养自身应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经济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打好基础。
《经济与管理类统计学系列教材·“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统计学导论(第2版)》不仅可以作为经济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的基础教材,也可以作为一般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核心课程的教材。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总序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什么是统计 2
第二节 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 4
第三节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10
本章小结 15
思考与练习 16
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显示 18
第一节 统计数据的收集 18
第二节 统计数据的整理 26
第三节 统计数据的显示 33
第四节 Exce1在统计整理与统计图表中的应用 41
本章小结 46
思考与练习 48
第三章 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 50
第一节 统计变量集中趋势的测定 50
第二节 统计变量离散程度的测定 50
第三节 变量分布的偏度与峰度 62
第四节 利用Exce1计算描述统计指标 69
本章小结 75
思考与练习 76
第四章 概率基础 79
第一节 随机现象与随机事件 79
第二节 概率的性质及其计算 81
第三节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87
第四节 几种常用的概率分布 94
本章小结 100
思考与练习 101
第五章 抽样分布与参数估计 104
第一节抽样的基本概念与数学原理 104
第二节 抽样分布 111
第三节 参数估计 115
第四节 样本容量的确定 123
第五节 Exce1在参数估计中的应用 125
本章小结 127
思考与练习 128
第六章 假设检验与方差分析 130
第一节 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 130
第二节 总体均值的假设检验 136
第三节 总体比例的假设检验 139
第四节 单因子方差分析 140
第五节 双因子方差分析 144
第六节Exce1在假设检验与方差分析中的应用 149
本章小结 153
思考与练习 153
第七章 相关回归分析 157
第一节 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基本概念 157
第二节 简单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 161
第三节 多元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 179
第四节 Exce1在相关与回归分析中的应用 188
本章小结 194
思考与练习 196
第八章 非参数统计 198
第一节 非参数检验概述 198
第二节 符号检验与符秩检验 199
第三节 秩和检验与X2_检验 202
第四节 等级相关检验 206
第五节 Exce1在非参数检验中的应用 208
本章小结 212
思考与练习 213
第九章 时间序列分析 216
第一节 时间序列分析概述 217
第二节 时间序列的水平分析与速度分析 219
第三节 长期趋势的测定 229
第四节 季节变动和循环波动测定 238
第五节 时间序列预测模型 246
第六节 Exce1在时间序列分析中的应用 253
本章小结 258
思考与练习 259
第十章 对比分析与指数分析 263
第一节 对比分析 263
第二节 指数的概念和种类 270
第三节 综合指数 273
第四节 平均指数 281
第五节 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 284
第六节 几种常见的经济指数 291
本章小结 296
思考与练习 297
第十一章 统计综合评价 302
第一节 统计综合评价概述 302
第二节 评价指标及其权重的确定 304
第三节 数据的预处理 314
第四节 综合评价模型 318
本章小结 321
思考与练习 321
参考文献 324
附录一 Excel在统计中的应用 325
第一节 Exce1简介与基本操作 325
第二节 分析工具库与统计函数 342
附录二 常用统计表 347
附表1 正态分布函数N(0,1)的数值表 347
附表2 f分布临界值表 349
附表3 X2分布临界值表 350
附表4 F分布临界值表 351
附表5 符号检验临界值Sα 353
附表6 威尔科克森配对符号秩检验中T的临界值 353
附表7 秩和检验表“ 354
附表8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rs的上临界值rα表 355
一、关于统计的含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统计”这术语常常有不同的用法。例如,企业每年要“统计”产量和产值,这是将其作为一种工作来看待。了解股票的交易状况要看有关成交额和股票指数“统计”,这时又是将其作为数据来运用。而大学课堂上所说的“我们正在学习‘统计’”,则是指一门学科,即统计学。
那么究竟何为统计,这里有必要给出一个比较准确的科学定义。所谓统计,它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总体数量变动关系和变动规律的活动的总称,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有力工具。统计的研究对象具有以下特点:
(1)数量性。这是统计研究对象的基本特点。常言道,“数字是统计的语言”,“数据是统计的成果”,指的正是这个意思。但并不是任何一种数量都可以作为统计对象。统计数据总是客观事物量的反映,统计定量认识必须建立在对客观事物定性认识的基础上。
(2)总体性。统计的数量研究是对现象总体中各单位普遍存在的事实进行大量观察和综合分析,得出反映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例如,进行城镇居民家计调查,需要对具体的居民家庭进行调查,但是其目的并不在于了解个别居民家庭的生活状况,而是要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居民收入水平、收入分配、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等。
(3)变异性。统计研究同类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它的前提是总体各单位的特征表现存在着差异,而且这些差异并不是事先可以预知的。例如,各种股票的价格和成交量每天不同,这才需要对其进行统计,编制股票指数等指标。如果说,总体各单位的变异表现出个别现象的特殊性和偶然性,而对现象总体的数量研究,则是通过大量观察,从各单位的变异中归纳概括出它们的共同特征,显示出现象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统计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已有悠久的历史。据历史记载,我国在西周朝代就已建立了统计报告制度。在英文中,统计为staistics,它与“国家”为同一词根。可以说,自从有了国家,就有统计实践活动。最初,统计只是为统治者了解国家的情况和管理国家提供数量依据。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以及统计学自身的进步,统计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现在,统计不仅被用于经济管理领域,而且在医学、生物、物理等其他领域也得到广泛的应用。
人们通过统计实践活动所得的数据即统计数据。它既是统计工作的成果,也是进一步开展统计研究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