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首次提出并且系统介绍“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的专著,书中内容包括了作者自1998年以来主持“全国多媒体教学软件大奖赛”的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所取得的大量成果。
全书共7章,第1章概述了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的形成和要点;第2~6章分别探讨该理论中各门类艺术设计,观点新颖,格式统一,体现了新理论的内在美;第7章作为新理论的应用,分别对传统艺术作品和多媒体教材的案例进行了详尽点评和赏析,表明了新艺术理论对传统艺术是兼容的。此外,本书还从新理论中提炼、整理出34条艺术规则,基本上解除了目前开发多媒体教材中无“章”可循的困扰。
本书可作为设计、开发多媒体教材(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PPT演示等)工作人员的主要阅读资料,也可作为广告制作、动漫制作以及相关院校师生的参考书。
关于本书的书名《多媒体画面艺术设计》,有三点说明。
①“多媒体艺术”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出它的时代背景,用以强调与传统艺术的区别;二是指出它的艺术属性,旨在提醒专业技术人员不要以习惯的逻辑思维方式对待艺术问题。
顺便指出,多媒体艺术是在信息时代形成的一个新的艺术门类,具有跨学科、多元化意识和先进技术支撑的时代特色,正是这些特色使它与许多传统艺术(如美术、影视艺术等)区别开来。
②“多媒体画面艺术”中加了“画面”的限制,意指本书探讨的内容,只限于在屏幕(或画面)上呈现的艺术,如影视艺术、广告艺术、多媒体教学资料的呈现艺术等。其实多媒体艺术的应用范围是很广泛的,如春节晚会和奥运会上的某些表演,许多电子产品及其包装等。但是这些超出了画面呈现的艺术,不在本书讨论之列。
③“多媒体画面艺术设计”强调的是“设计”,即艺术构思或艺术创意,而不是制 作。后者基于多媒体技术,也不是本书讨论的内容。
本书是在2003年出版《多媒体画面艺术基础》一书的基础上,加进2003—2008年的研究成果重新编写而成的。其中一些大的变化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 完整地发布了新创建的“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The Multimedia Design Theory,MDT)。该理论在2003年还未形成,因此当时书名只能用“基础”二字。
② 从该理论中提炼并整理出八个方面共34条艺术规则,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基本上解除了目前开发多媒体教材时无“章”可循的困扰。
③ 将该理论应用于赏析的范围,由多媒体教材延伸到绘画、摄影、动画、影视等领域,验证了新创建的艺术理论与传统艺术兼容的论断。
需要说明的是,新理论是在近几年取得许多重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些内容均在本书中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如将画面认知规律和艺术规则一起纳入到新理论中;将画面上的基本元素和视觉要素分别定义为显性和隐性的客观刺激,并且将艺术领域中的视觉要素与认知心理学中的“新质”视为因果关系;对运动画面中基本元素、视觉要素和艺术规则的深入探讨;给交互功能明确提出“智能度”和“融入度”指标等。这些内容均已用论文形式在近几年的杂志上发表,可以作为本书的参考资料。
本书共7章和1个附录。第1章是综述,从一些最基础的概念开始,一直讨论到“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的形成。该章即是全书的入门,也是全书的纲,以后各章都是围绕1.4节明确的基本思想展开讨论的。第2~6章分别探讨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中的各艺术门类设计,基本上都是按照基本元素、视觉要素和艺术规则这个统一思路进行讨论的,正是在这几章的深入探讨中,使新创建的艺术理论得到了充实和完善。第7章讨论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的应用,采用赏析而不是制作的形式,说明该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艺术创意,而不是运用多媒体技术。赏析可在附录列出的艺术规则中查找依据。
本书附带一张光盘,作为对书中无法表现的运动画面、声音和交互功能等内容的补充,此外,该光盘中还包括了赏析用的课件片断和书中的PPT演示稿等。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和北京国育动漫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为本书提供了多媒体课件和影视素材,在此一并致谢。
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有游泽清(撰写全书文稿、定稿)、金宝琴(设计、制作全书的PPT演示稿)、邹晓峰、朱凤山(设计制作配套光盘)、吕振锋(校对全书和排版),此外,还有许宁参与了部分制作工作。
由于本书中的许多思想和概念是首次提出来的,其中不够全面甚至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读者给予指正。
作者
2009年8月
第1章 概论1
1.1 多媒体——一个时髦但没弄清楚的专业用语1
1.1.1 关于信息、媒体和媒介概念的界定1
1.1.2 回顾多媒体问世前后的历史背景2
1.1.3 如何理解“多媒体”5
1.2 多媒体画面——一种看似熟悉的新型画面6
1.2.1 多媒体画面是基于屏幕显示的画面7
1.2.2 多媒体画面是运动画面8
1.2.3 多媒体画面集成了制作电视画面和计算机画面的特点和优势8
1.3 多媒体画面语言——一种有别于文字的信息时代语言10
1.3.1 设计多媒体画面遵循的是艺术规则还是语法规则10
1.3.2 对画面语言和文字语言的进一步讨论11
1.3.3 如何建立多媒体画面语言的语法体系13
1.4 创建一门新的艺术理论15
1.4.1 理论要点16
1.4.2 理论运用中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19
1.4.3 如何给“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在信息时代中定位20
1.4.4 结论21
第2章 静止画面艺术设计23
2.1 静止画面基本元素探讨(一)——面24
2.1.1 面的界定24
2.1.2 线的界定26
2.1.3 点的界定29
2.1.4 线和点的群集呈现艺术32
2.2 静止画面基本元素探讨(二)——空间36
2.2.1 画面上呈现二维空间的一些特点37
2.2.2 如何在画面上表现三维空间40
2.2.3 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四维空间44
2.3 静止画面(构图)艺术规则探讨45
2.3.1 静止画面(构图)上视觉要素的探讨45
2.3.2 静止画面(构图)艺术规则探讨48
2.4 静止画面基本元素探讨(三)——光与色54
2.4.1 引言54
2.4.2 有关光与色的基础知识56
2.4.3 色彩三属性——描述色彩的三个物理量62
2.4.4 对色彩三属性的进一步讨论67
2.5 静止画面(色彩)艺术规则探讨73
2.5.1 静止画面(色彩)上视觉要素的探讨73
2.5.2 静止画面(色彩)艺术规则探讨74
2.5.3 色彩搭配艺术78
第3章 运动画面艺术设计81
3.1 电视画面的基本元素82
3.1.1 画面“内部”运动和“外部”运动82
3.1.2 运动镜头83
3.1.3 景别86
3.1.4 景别组接89
3.2 计算机画面和多媒体画面的基本元素93
3.2.1 计算机画面的基本元素94
3.2.2 多媒体画面的基本元素98
3.2.3 运动画面的组接艺术——广义蒙太奇99
3.3 运动画面的视觉要素及艺术规则102
3.3.1 运动画面的视觉要素102
3.3.2 规范运动画面的艺术规则105
3.4 各类运动画面呈现艺术的探讨110
3.4.1 电视画面的呈现艺术111
3.4.2 计算机画面的呈现艺术114
3.4.3 视频与动画结合的呈现艺术117
第4章 文本呈现艺术设计119
4.1 认识屏幕文本119
4.1.1 屏幕文本与书本文字的共性和差别119
4.1.2 文本在屏幕上呈现的要点以及与图形、图像的配合122
4.2 屏幕上文本呈现的基本元素124
4.2.1 字体及其特征元素124
4.2.2 字幕、背景及其色彩等属性和运动127
4.3 屏幕上文本呈现的视觉要素及艺术规则130
4.3.1 屏幕上文本呈现的视觉要素131
4.3.2 规范屏幕文本呈现的三条原则134
4.3.3 在屏幕上呈现文本时应遵循的艺术规则139
第5章 声音呈现艺术设计145
5.1 认识声音媒体145
5.1.1 教学领域和影视领域中的声音媒体145
5.1.2 多媒体教材中的声音媒体148
5.2 多媒体教材中运用三种形式声音媒体的探讨150
5.2.1 解说在多媒体教材中的运用151
5.2.2 背景音乐在多媒体教材中的运用158
5.2.3 音响效果在多媒体教材中的运用161
第6章 交互功能运用艺术设计163
6.1 两种不同类型的多媒体画面艺术163
6.2 认识交互功能164
6.2.1 从技术角度认识交互功能164
6.2.2 从艺术角度认识交互功能165
6.2.3 从教学角度认识交互功能166
6.3 交互功能的应用166
6.3.1 导航类型的交互功能166
6.3.2 互动教学类型的交互功能170
6.3.3 导航与互动教学混合类型的交互功能176
6.4 交互功能的深层次开发178
6.4.1 技术层面的深层次开发178
6.4.2 应用层面的深层次开发179
第7章 多媒体画面艺术作品赏析181
7.1 赏析相关艺术领域的作品182
7.1.1 静止画面(绘画)《灯泡画》赏析182
7.1.2 静止画面(摄影)《企鹅登岸》赏析183
7.1.3 运动画面(动画片)《妈祖》赏析184
7.1.4 运动画面(电视片)《爱的传递》赏析189
7.2 赏析多媒体教材195
7.2.1 如何赏析多媒体教材196
7.2.2 (中学)多媒体教材《物理实验——天平》赏析200
7.2.3 (高校)多媒体教材《机械原理》赏析208
附录 多媒体画面艺术规则229
参考文献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