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学》是在中国农业大学土地利用规划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该书系统地阐述了土地利用以及土地规划发展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并重点介绍了土地利用系统论、地域分异理论、区位论以及景观生态理论和方法。此外,《土地利用规划学》还介绍了总体规划、土地利用系统分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编制等内容;并重点介绍了耕地规划、畜牧业用地规划以及土地整理规划;同时还增加了规划方案论证、实施保障措施以及“3S”技术的应用等内容等。
土地利用规划是一门既古老又年青的学科。随着人类对土地的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土地开发的理解的不断深化,土地规划的内容与方法不断地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土地资源的市场配置机制的逐渐形成,为土地利用规划赋予了新的任务。本教材力图全面反映本学科的全貌,建立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
本教材是在中国农业大学土地利用规划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1990年,根据国家土地管理的要求,结合土地利用规划教学实践,我们编写了“土地利用规划教学大纲”。该教学大纲突出了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理论和规划方法的教学内容,1992年被国家土地管理局认定为“土地利用规划统一教学大纲”。1995年出版了《土地利用规划》教材。通过总结十余年来教学实践以及规划理论研究和规划实务实践经验,我们重新编写了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吸收了土地规划界前辈编写的土地利用规划教材的精华,如董德显教授主编的《土地利用规划》(1990)、王万茂教授主编的《土地利用规划学》(1996)、王万茂、韩桐魁教授主编的《土地利用规划学》(2002)等。同时,也参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书籍资料,引用了其中的部分内容,在此,对有关作者表示感谢。
教材共分12章,参加编写的人员有郝晋珉、牛灵安、白玮、邝敏仪、杨君(中国农业大学)、丁忠义[中国矿业大学(徐州)]、段瑞娟(宁夏大学)、何长远(湖南农业大学)、刘平辉(东华理工大学)、侯满平(中国防卫科技学院)、李博文(河北农业大学)、李旭霖(莱阳农学院)、张前进(山西农业大学)、钟来源(湛江海洋大学)。全书由郝晋珉教授统稿,该书绪论部分系统地阐述了土地利用以及土地规划发展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介绍了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与类型。基础理论部分重点介绍了土地利用系统论、地域分异理论、区位论、资源配置的经济学基础以及景观生态理论和方法。土地规划实务部分介绍了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总体规划部分重点介绍了土地利用系统分析、土地利用战略分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编制和土地利用分区等内容;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重点介绍了耕地规划、果园用地规划、畜牧业用地规划以及土地整理规划、土地保护规划、土地复垦规划;同时,增加了规划方案论证、实施保障措施以及“3S”技术的应用等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土地与土地利用
一、土地
二、土地利用
三、土地利用控制
第二节 土地利用规划
一、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
二、土地利用规划的起源与发展
三、土地利用规划发展的趋势
四、现代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
五、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内容
第三节 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和类型
一、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
二、土地利用规划的类型
第二章 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土地利用系统论
一、系统的一般概念
二、土地利用系统
三、土地利用系统的特性
四、土地利用系统的运行与调控
第二节 地域分异理论
一、土地的地域分异规律
二、自然条件与经济活动
三、地域分异与土地利用规划
第三节 土地利用区位论
一、区位论的一般概念
二、农业区位论
三、工业区位论
四、中心地理论
第四节 资源配置的经济学基础
一、经济的基本问题与基本原理
二、资源配置
三、竞争机制与市场失灵
四、行政干预与政府失灵
五、公共产品理论
第五节 景观生态学原理
一、景观与景观生态
二、景观结构
三、景观生态的属性
四、景观生态学的一般原理
五、景观生态设计与规划应用
第三章 土地利用系统分析
第一节 土地利用系统分析程序
一、土地利用系统分析的原则
二、土地利用系统分析的特点
三、土地利用系统分析的基本范畴
四、系统分析程序
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概述
二、土地利用系统与环境分析
三、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四、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五、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六、土地利用动态分析(规划实施评价)
七、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报告的编制
第三节 土地评价
一、土地评价的目的
二、土地评价的原则
三、土地评价单元的选择
四、土地评价的基本程序
五、土地评价的种类
第四节 土地利用供需状况预测
一、预测及其方法
二、人口预测
三、消费水平预测
四、土地利用潜力预测
五、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
六、建设用地预测
七、土地需求量预测结果的核定
第四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
第一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和特点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任务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内容
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第二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的基本特征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述评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的选择
第三节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与目标确定
一、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内容
二、土地利用战略目标的确定
三、土地利用战略模式选择
第四节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总体规划方案的编制I
一、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任务
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方法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的编制
第五节 土地利用分区
一、分区的依据和类型
二、土地利用分区的原则
三、土地利用分区的方法和步骤
第六节 规划成果与审批
一、规划成果
二、成果评审
第五章 居民点体系布局及用地规划
第一节 居民点及其用地
一、居民点的形成和演化
二、居民点的分类
三、城镇与农村居民点用地类型
四、我国城市化进程与特点
第二节 城镇体系布局规划
一、城镇体系布局理论
二、我国城镇体系结构
三、城镇布局形式
四、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
五、城镇规模规划与控制
第三节 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布局规划
一、小城镇与农村居民点布局
二、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形式
三、小城镇性质的确定
第四节 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规划
一、用地的选择
二、用地规模的确定
三、村镇内部规划
四、居民点占地面积的概算
第六章 交通用地规划
第一节 交通量的预测
一、交通现状调查
二、远景交通量的预测方法
三、远景交通量的预测程序
第二节 公路线路用地的布局
一、公路的分级
二、各级公路的主要技术指标
三、公路选线
四、选线方案的技术经济论证
第三节 其他交通用地的布局
一、水运航道用地的布局
二、铁路线路用地的布局
三、航空交通用地的布局
第七章 水资源开发及其用地规划
第一节 水资源及其开发
……
第八章 农用地规划
第九章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第十章 土地利用规划方案论证
第十一章 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
第十二章 “3S”技术在土地规划中的应用
第一章 绪论
土地利用规划(Land use planning)包含了3层含义,即土地、土地利用和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一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规划是自然与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土地是人类产生、繁育、生产、生活的基础,土地利用则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活动。当社会处于较低级的阶段时,土地利用可以是相对自由的;当社会组成变得复杂,土地利用类型不断分化,土地和土地利用之间的相互影响日益加大时,土地利用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律和规则进行,必须在社会控制下展开,土地利用规划便应运产生,成为土地利用和引导土地利用的手段。
第一节 土地与土地利用
一、土地
(一)土地的概念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从土地上获取了大部分的衣食住行等的基本生存资料。因此,人们对土地给以了极大的关注。当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考察土地时,便会得出不同的概念,随着对土地认识的日渐加深,土地的概念也不断地深化和全面。
1.土地的资源概念
土地为人们提供了生存的空间和生态系统。当人类社会还处在低级发展状态时,人们只是从“土”或“土壤”来认识土地,“万物土中生”也只是一种朴素的、局限的、被动的理解。随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扩展,生产和生存质量的提高,土壤和土地的概念开始分离。生产条件的优劣不仅取决于土壤肥力的高低,而且必须考虑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条件。当人类对自然的控制能力不断增强时,人类的活动不可忽略地成为土地的特征。因此,从资源角度对土地的科学定义,已不再是“土”或“土壤”的狭义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