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88 元
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护理学专业器官系统教学创新教材
- 作者:刘霞主编
- 出版时间:2015/3/1
- ISBN:9787030434685
- 出 版 社:科学出版社
适用读者:高等医学院校本科护理专业学生
- 中图法分类:R32
- 页码:244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K
- 字数:(单位:千字)
《人体基本形态与结构/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护理学专业器官系统教学创新教材》对现有的人体细胞生物学、人体组织学、人体解剖学的医学知识进行重组整合,从细胞的微观领域到组织的分化,从组织的形成和结构到组织的细胞生化功能,从系统的组织构成到系统的功能和解剖分类,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进行详细阐述。《人体基本形态与结构/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护理学专业器官系统教学创新教材》共2篇11章。第一篇包括第1~7章讲述细胞的结构、生理生化特征和人体的各种组织结构。第二篇8~11章概述人体并重新归类讲解人体的运动、脉管、神经三大系统。各科知识交叉融合,使学生整体地全面地认识人体科学,为从事医疗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人体基本形态与结构/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护理学专业器官系统教学创新教材》:
第一篇 组织学
第1章 组织学绪论
一、组织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组织学histology是应用多种实验技术和染色方法及各型显微镜,对机体细胞、组织和器 官的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进行深入研究的科学,它以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为基本方法, 故又称显微解剖学microanatomy。所谓的微细结构主要指光镜结构和电镜结构electron mi?croscopic structure。光镜结构是指在光学显微镜下能分辨的一般结构,如细胞质、细胞核、核 仁等,其度量单位是微米。电镜结构又称超微结构ultrastructure,是 指在电子显微镜下能观察到的微细结构,如细胞内的细胞器及其大分子物质,其度量单位 是纳米(nm)。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组织学研究方法在经典技术的基础上取得了巨大进展, 不仅对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其与功能之间关系的观察更加精细和深入,而且对细胞在功能活 动中各种酶活性和各种物质的含量变化,也能够进行精确的定性、定位和定量。现代组织 学涉及的研究领域十分广阔,处于当代生命科学各学科相互交叉的网络中,从整体水平、细 胞水平和分子水平探索许多复杂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及环境与生物体的相互关系,与现代 生物学和医学的很多重大理论进展、人类社会面临的许多实际问题和疾病防治密切相关。 学习医学科学首先必须熟悉人体的结构、组成及其基本生命现象,而组织学是医学教育的 重要入门课程,它为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及临床医学等的学习奠定坚实的 基础。
二、组织学研究方法
组织学的研究方法很多,其中显微镜技术是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技术。其他如组织细胞 化学技术、免疫组织细胞化学技术、放射自显影技术、原位杂交技术及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 镜技术等细胞和分子标记技术,可用于动态观察生命物质在组织和细胞内产生、分布及其 运行规律。为了观察细胞生活状态,产生了各种细胞、组织器官培养技术及显微操作、细胞 分离等技术。此外随着组织学的迅猛发展,其他相关学科特别是细胞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 法和手段亦大量应用于组织学的研究。这里就组织学最基本和常用的研究方法进行简单 介绍。
f (-)光学显微镜技术
光学显微镜包括普通光学显微镜、突光显微镜fluorescence microscope、相差显微镜 phase contrast microscope、暗视野显微镜dark-field microscope、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 CLSM)等,应用普通光学显微镜(简称光镜)观察组织切片是组织学研究的最基本方法。光镜的分辨率为0.2pm,放大倍数为1500倍左右。用光 镜观察组织细胞结构时,必须将组织样品切成薄片进行染色,即标本制备。常用的标本制 备方法为石蜡切片技术,即取动物或人体的新鲜组织块,经固定fixation、脱水与石蜡包埋 embedding等程序处理,再用切片机microtome将固定后的组织块(3?5mm3大小)切成5? 10pm厚的组织切片tissue section,切片贴在载玻片上,经脱蜡、染色、透明等步骤后,以封固 剂和盖玻片封固,即可长期保存,镜下观察。除了石蜡切片技术外,还可采用其他不同的标 本制作技术,如血液及其他液体可制成涂片smear;疏松结缔组织和肠系膜等软组织可撕成 薄片制成铺片;牙和骨等坚硬组织可制成磨片;为了保存酶、蛋白质的生物活性,可制成冰 冻切片。
组织学中最常用的是苏木精hematoxylin和伊红eosin染色法,简称HE染色法(图1-1, 彩图1-1)。苏木精为碱性染料,能使细胞核和胞质内的嗜碱性物质着紫蓝色,称为嗜碱性 basophilia;伊红为酸性染料,能使细胞质和细胞间质内的嗜酸性物质着红色,称为嗜酸性ac- idophilia;对碱性和酸性染料亲和力都不强的成分被染成淡紫红色,称为嗜中性neutrophilia。
除HE染色方法外,还有多种染色方 法能特异性显示某些细胞内结构,如用苏 丹染料显示脂肪组织,染料溶于脂肪内, 使细胞内的脂滴显色;用醛复红或地衣红 染色能显示组织内的弹性纤维;有的细胞 经重铬酸盐处理后呈棕褐色,称为嗜铬性 chromaffinity;有些结构成分如肥大细胞 的细胞质颗粒和软骨基质中的糖氨多糖, 当用甲苯胺蓝toluidine blue等减性染料 染色后呈紫红色,这种现象称为异染性 metachromasia;有的组织成分或细胞用硝
酸银处理时,能使硝酸银还原,形成棕黑色的银微粒沉淀,此特性称亲银性argentaffin ;有 的组织成分或细胞无直接还原作用,需加入还原剂方能形成银微粒沉淀,则称为嗜银性
argyrophilia。
(二)电子显微镜技术
1.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 标本制作也是经过固定、包埋、切片、染色等步骤,但透射电镜是以电子束为光源,穿透力低,而放大倍数为几万甚至几十 万倍,分辨率可达0. 2nm,故标本制备的要求较光镜更为严格,新鲜组织切成小块(小于 1mm3),常用戊二醛和锇酸双重固定,树脂包埋,以超薄切片机切成厚50?70nm的超薄切 片,经乙酸铀和柠檬酸铅等重金属电子染色后,置于电镜下观察。标本在荧光屏上呈黑白 反差的结构影像,被重金属浸染呈黑色的结构,称电子密度高electmn-dense;反之,浅染的部 分称电子密度低electron-lucent(图1-2)。
2.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是继透射电镜之后发展起来的,用 于观察细胞和组织的表面结构。样品制备较简单,组织固定后不需包埋与切片,置于真空 镀膜仪内干燥,在标本表面先后喷镀一层碳膜和合金膜,即可置于镜下,荧光屏上电子扫描 显影摄片。扫描电镜的景深长,样品表面的金属膜可提高其导电性和图像反差,呈现富有立体感的表面图像,如细胞表面的微绒毛、纤毛及细胞的分泌或吞噬行为等(图1-3)。
图1-2成纤维细胞透射电镜图
图1-3纤毛扫描电镜图
3.冷冻蚀刻复型术freeze etch replica是在透射电镜下观察组织或细胞断裂面的金属复制膜,显示组织、细胞微细结构的立体影像。组织块经甘油生理盐水处理(防止形成冰 晶)后投人液氮快速冻结,在低温下用钢刀将样品劈开形成凹凸不平的断裂面,-1001真空 下使断裂面的冰晶升华,暴露不平整表面,在断裂面上先后喷镀一层合金膜和碳膜,用次氯 酸钠等将组织腐蚀掉;将反差的凸凹不平的金属复型膜置于透射电镜下观察。此项技术尤 其适用于研究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三)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术
组织化学histochemistry和细胞化学cytochemistry技术是通过化学或物理反应原理显 示组织切片细胞内某种化学成分,进行定位、定量及其与功能相关的研究。基本原理是 在组织切片或细胞样品上加一定试剂,该试剂与组织内的某种成分起化学物理反应,形 成有色终末产物,在光镜下观察,研究糖 类、脂类、蛋白质、酶、核酸等物质在组织或 细胞内的分布;如用显微分光光度计测定,则可进行定量研究。有的标本还可在电镜 下观察。例如,最常用于显示组织、细胞内 的多糖和糖蛋白的方法是过碘酸-雪夫反应 periodic acid Schiff reaction ( PAS)。标本中 的糖类物质被强氧化剂(过碘酸)氧化,形 成醛基,后者继而与Schiff试剂(无色亚硫 酸品红复合物)结合,形成紫红色反应产物,PAS反应阳性部位即为多糖的存在部 位(图1-4)。
三、组织学的学习方法
(一)平面与立体的关系
人体的结构是三维立体的,而在镜下观察的组织切片所显示的是细胞、组织和器官的 二维平面结构。同一结构如血管、腺体等管状结构,由于切面不同而呈现完全不同的平面 图像。通过细胞、组织、器官平面结构的观察,必须在思维中对这些二维图像进行综合归 纳,从而建立起三维的立体结构。因此应注意从平面结构的观察,树立整体结构的概念。
(二)结构与功能相联系
细胞、组织和器官均有一定的形态结构特点,结构是行使一定功能的基础,两者密切联系。如巨噬细胞有大量的溶酶体;蛋白质分泌细胞含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 复合体;肌纤维含有大量肌丝,是肌肉收缩和舒张的物质基础;上皮组织则细胞多且排列紧 密,具有吸收和保护等功能相关结构。因此,结构与功能相联系既能达到深入理解,融会贯 通,又能抓住要点,掌握规律。
(三)静态与动态相联系
人体的微细结构在生活状态下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由于标本制备时间和功能状态不 同,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也不同。如甲状腺滤泡及滤泡上皮随着甲状腺功能状态不同而 形态不一;子宫内膜的结构随着月经周期不同,形态变化很大。在切片中所见的形象都是 某一时间点的静态结构,要善于从组织的静态时相理解其动态变化,分析其动态过程。
(四)纵向与横向的联系
组织学许多内容前后关联,相互印证。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是组织学的基础,贯穿于全书始末;如细胞间连接结构不仅存在于上皮细胞之间,而且可存在于其他组织的细胞之 间,并参与组织和器官的重要功能活动;内分泌细胞、淋巴细胞、神经细胞等更是在人体生 命活动的整体网络中起广泛而重要的作用。
总之,在组织学的学习中要端正态度、充分重视,分清主次、结构为主,突出重点、掌握 全面,及时消化、循序渐进,重视实验、巩固理论,要善于自主学习、扩充知识,纵横联系、深 化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为以后的各医学学科的学习奠定坚实宽厚的基础,才能适应新世纪 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
(刘霞宋小峰)
第2章细胞
细胞是一切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长发育的基本单位。成人人体约有16x 1014个细胞。虽然构成人体的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功能不同,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 特点,即细胞的结构均由细胞膜、细胞质与细胞核三部分构成(图2-1)。
第1节细胞膜
细胞膜cell membrane是指细胞外表面的膜,又称质膜plasma membrane。细胞内膜包括细胞器(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内质网、溶酶体、微体)膜与核膜。质膜与细胞内膜统称 为生物膜,下面以细胞膜为例讲述其结构与功能。
一、细胞膜的结构
细胞膜在光镜下难以分辨。在电镜下可见平行的三层结构,即电子密度高的内、外两 层与电子密度低的中间层,显示出“两暗夹一明”的图像。
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蛋白质、
类脂和糖类。目前比较公认的生物膜分 子结构是“液态镶嵌模型” fluid mosaic model:以液态的类脂双分子层为基架,其 中镶嵌着各种不同生理功能的球状蛋白质(图2-2)。
类脂分子以磷脂为主,结构分头尾两端,头部为亲水基团,朝向膜的内、外表面;尾部为 疏水基团,朝向膜的中央,形成特有的类脂双分子层结构。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类脂分子处 于液态,有一定的流动性。膜蛋白membrane protein为镶嵌于类脂双分子层中的球状蛋白 质,根据膜蛋白与脂类分子结构的位置关系,可分为内在蛋白和外周蛋白两类。内在蛋白 又称为跨膜蛋白,占70% ~ 80%,以不同深度镶嵌于双层类脂中;外周蛋白,又称外在蛋白, 占20%?30%,附着于膜内、外表面。糖类以寡糖链形式与细胞表面的类脂、膜蛋白结合,从 而形成糖脂或糖蛋白。有的细胞表面由于寡糖链丰富,电镜下可见一层很厚的茸毛状结 构,称为糖衣glycocalyx或细胞衣cell coat。
二、细胞膜的主要功能
(一)物质交换的通道
一些脂溶性物质及氧气、二氧化碳等,能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而葡萄糖、氨基酸等可借助膜上的载体蛋白进出细胞;细胞可通过细胞膜从周围环境中摄入必需的营养物质,排出代谢产物,进行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
(二)维持细胞的完整性
细胞膜为细胞界膜,能够使细胞维持一定的形态,对细胞起保护作用。若细胞膜严重受损,可导致细胞死亡。
……